一段段Up主(内容生产者)自发上传的防疫短视频、一场场点击“10万+”“100万+”的战“疫”科普……B站、喜马拉雅、趣头条等一批互联网领域的“内容生产者”,在展现巨大正能量的同时,其自身也化危为机、加大动力,在数字文化经济全产业链中加快释放新潜力。
优质内容聚集,战“疫”科普带来正能量
一家互联网企业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疫情中爆发的能量是一块“试金石”。
“林晨同学”最近为自己增加了一个标签:武汉日记记录者。作为一名B站资深Up主,疫情暴发至今,他已连续在网上发布了《武汉Up主实拍:医院、医生、武汉人生活的情况》《武汉Up主实拍:按下暂停20天,留在武汉的普通人,在怎样生活》等视频,详细记录疫情笼罩下武汉的真实情况。这些视频仅在B站播放量就超过2300万,全网播放量更是接近8000万。
根据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报告,B站在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偏爱的十大App中位列榜首,当90后在认知、解读疫情时,这里成为了给95后科普的最好触点。哔哩哔哩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李旎说,B站的核心内容是PUGC(专业用户内容创作),Up主的整体创作力是B站的壁垒和基石。疫情期间,一系列高质量科普内容在B站上线:Up主“Ele实验室”制作了视频《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通过“传染模拟程序”科学地向大众普及新冠肺炎传播的危害性;Up主“回形针PaperClip”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全网播放量高达1.1亿。
“疫情发生后,喜马拉雅迅速成立抗疫专项小组,推出抗疫专题,不间断为公众筑起‘防护墙’。”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告诉记者。该平台上55位原生头部主播录制的免费专题节目《疫情防护科学指南》,上线仅一天播放量就超过700万。曾为《大话西游》《天龙八部》等配音的叶清是牵头节目录制的主播之一,在他看来,通过声音让更多人获得信息、知识,感到温暖和力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科普方式。
用户规模扩大,一老一少成为增量
2020年,第一批90后步入30岁,第一批00后迎来20岁。岁末年初,首届Bilibili新年晚会在网上热播。从社会反响来看,这一现象级节目不仅体现出平台对年轻群体兴趣喜好的深刻理解,还拓展了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力。
在更广泛层面的“实力出圈”,也让B站的用户规模快速扩张。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B站月均活跃用户再创新高,达1.3亿,同比增长40%。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表示,2020年B站目标月活用户为1.8亿,2021年将达到2.2亿,“今年第一季度,无论是用户增长幅度,还是用户的时长、活跃度都明显超过预期。”
春节期间,喜马拉雅的“耳朵经济”同样为自己带来大批听众,收听播放量同比去年大幅增长。新增的用户来自哪里?余建军分析说,互联网音频市场前景广阔,老人和孩子是这一波增幅中的用户来源。针对宅在家里的孩子,喜马拉雅联合国家地理中文网推出《国家地理:小探险家双语百科之海洋探秘》等节目,吸引了一批“小耳朵”。数据显示,亲子儿童内容日均播放量比去年春节增长128%,在线学习成为更多家长和少儿的选择。余建军表示,未来还将针对移动人群、一老一少等进一步丰富产品、优化体验,力争实现人群的更大覆盖。
构建数字文化经济新产业链
信息消费也会新陈代谢。非典时期的信息消费以网购、门户网站浏览为主,而如今,数字文化经济的产业链变了,B站、喜马拉雅等不仅成为越来越多人进行内容创作和消费的首选之地,更构建起数字文化经济新产业链的“护城河”。
Up主“林晨同学”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把自己制作的片子上传到B站,是因为这里有全新的交互模式。“平台用户跟Up主的关系很近,互动很直接。”他总结说,全新的弹幕模式能直观了解哪个画面、哪个节点触碰到了用户的神经,而评论和私信可以显示你是否受欢迎,这是一套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Up主口中“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代表着数字文化经济的新模式和前进方向。“B站已形成从原创到制作、发行、播放,再到衍生品销售的数字文化经济的全产业链。”一位负责人以动画为例介绍,原创力量在这里已出现“拐点”——2019年,国创区月活跃用户数量第一次超过番剧区,成为B站第一大专业内容品类,原生版权也让动画与漫画、游戏、衍生品等文化内容消费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喜马拉雅、蜻蜓FM、阿基米德……“耳朵经济”几乎都集聚在上海,筑起了独特的信息消费产业链。在余建军看来,声音已成为重要的内容传播媒介之一,大量优质内容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让公众更加清楚地体会到了内容背后的价值,“喜马拉雅将进一步扎根上海、着眼全球,持续投入优势资源打造优质内容,创造价值。”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