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不能只“源自网络”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03





  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与时代”的论坛上,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就当代文学畅所欲言,作家王安忆表示,当下一些小说不好看,是因为“脱离生活缺乏共情”。


  与过去许多小说先在报纸登载,受到好评后刊印成书不同,当下年轻人,则喜欢在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变化,变的是传播载体,不变的是评价模式,依然是得到受众认同的小说才能有发展空间。只不过,相对于报纸刊载,网络刊载的小说,对受众的反馈更为准确和及时,当然,这也使得作者会为了迎合受众口味,调整小说本来的文风、脉络和结局。


  单从量上面来看,近几年我国小说产量非常高。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共有45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提供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超过200万部。而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游戏和动漫作品,已经超过3000部。但是,每年写手们辛苦攒出来的200万部作品,真正有影响力的有几部呢?


  网络小说改编成IP,作家获得的不只是小说版税本身,还有各类IP衍生收入,这也使得许多年轻作家,开始模仿已有的IP写作,从已有的知名小说中找题材。一个甄嬛火了,许许多多的宫斗小说出来了,一个“诛仙”成名了,海量的仙侠奇幻小说问世了,少年们敲击着键盘,更换着姓名时间地点,重复着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的一个又一个桥段,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作文时代。


  没有自我思考的作品,是立不住的。这样的模仿,只是模仿了情节,丢掉了思考。


  还有很多年轻写手,喜欢模仿欧美奇幻、侦探、科幻小说写法,因为这是他们接触到的最流行的文学形式,尽管很多人是先接触到了影视剧或者游戏。但是,这些小说的原作者,其实大多拥有英美文学领域的较高学位,对于欧美文化圈的人文社科知识的通晓程度,远在常人之上。


  没有根植于自身所处文化圈的作品,同样是立不住的,难免照猫画虎反类犬。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难,难的是,对本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情有充分的了解与独到的见地。


  多年以前曾造访一位同学的家,他的父亲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家中房间四面墙上全是书,从墙角摞到石膏线为止。显而易见,没有网络的时代,查任何资料,都要一本本去翻、去找。


  如果没有通读,去哪个地方翻都不知道。


  现如今,网络的发达,使得键盘手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家无片牍敢论百家言,反正一切信息、一切观点,都可以照搬网络,故事、人物、情节莫不是如此。


  小说要从哪里来,要从现实中来,文字要用什么打磨,文字要用浩瀚的知识底蕴来打磨。从网上来,到网上去,这样的模式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真正有意义的小说,要从现实中来,在网络上一样有共鸣。


  只是,这样的作品,真的不多。(赵昂)


  原标题:小说创作不能只“源自网络”


  转自: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