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观看了蒲剧《中条山上党旗红》。该剧原名《党旗飘飘》,由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倾情奉献。该剧自2020年首演以来,不断听取各方意见,并在演出中逐步雕琢打磨,在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评选中斩获新创剧目、编剧、导演、音乐设计四项大奖。
1952年,河东“红嫂”王焕娥应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她亲手绣制的一面党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该剧以王焕娥绣党旗的真实故事为主线,再现了河东地区党组织建立、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
故事线条清晰,主题鲜明。王焕娥为报县委书记嘉康杰旧恩绣第一面党旗,为报丈夫梁福才牺牲之仇再绣党旗。在幼子梁双明诱敌惨遭杀害后,她看到了跟定共产党、翻身做主人的希望,立志入党并发动群众主动投身革命,绣出更多面鲜红党旗,为党的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这场演出恰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全国两会的关键时期,主演由党的二十大代表、梅花奖得主贾菊兰担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蒲腔讲好了本土党史故事。这种原声唱原型、原味话原著的表现形式,传统艺术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给观众传递了真实、自然和美感,实现了启智和播艺的双重功能。
该剧整场采取乐队现场伴奏,30多人的大乐队默契配合,特别是交响音乐融入传统蒲剧声腔,在烘托气氛、升发情感、换场弥补方面作用明显。音乐的保真饱满,一方面给观众耳娱之欢,同时为舞台表演提供更大自由空间,以音乐的适度微调保障演员的中心居中,这在现代戏创排和演出实践中是难能可贵的。
从现场反馈看,很多观众幕间围观乐池,近距离观看“好音乐是怎样炼成的”。这种大投入,促进了演出的高水平,也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价。可以想到,在疫情防控压力倍增的当时,乐队排练磨合确实下足了功夫,好的呈现背后是细致艰苦的百倍努力。
该剧在戏曲程式方面运用较为巧妙。游击队员激烈战斗的翻扑,母子雨夜寻尸祭亡的唱念,分头诱敌四人山路周旋的身段,处处都展示出蒲剧独特魅力和精巧设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双明快跑、金山紧跟、团丁急追的步法,加上鼓板由快到慢、由简至繁的鼓套子,将双明的无畏、金山的无奈、团丁的无知,生动诙谐地展示出来。团丁这个小人物没唱,台词也不多,但他的一哈腰、一摘帽、一开口,让我不由得联想到《春草闯堂》的胡知府,顿时给沉重的宏大叙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现场乐队伴奏,演唱必然不能造假,考验的是演员真功夫和院团真实力。整场看完,基本没发现剥离人物、单纯炫技的高音,甚至普通小角色也没有明显凉调走板。贾菊兰扮演的王焕娥,大板唱腔让观众过足戏瘾,核心唱段的节奏控制和高音推送,更是将剧情推向新的热度;郭睿楠的小双明,蹦蹦跳跳中带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嘉康杰、梁福才的义正辞严,刘金山叛节后的鲜明转变,吴继祖的粗犷残暴,强化人物性格,突出行当特色,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当然,一场好的舞台剧,离不开舞美和灯光的色调贡献。窑洞吊景、起伏山路、战斗工事等,简单且形象地带入背景场景,以舞台的干净利落让与更为细腻丰富的演员表演。灯光的色彩冷暖,配合剧情渲染情绪,侧目条打光既强化前台演员,又不影响后台检场,更为巧妙地提高换场效率。这些都是专业技术问题,作为普通观众只是感性表达,难以上升到更为详尽的理性层面。
艺术的繁荣离不开观众支持,某种现象的出现必然有“现象级”作品为支撑。多次看运城院团的演出,总能感觉到演职人员无形的压力和有形的卖力,院团“不懈怠”与观众“不辜负”双向奔赴,使得每次见面都有惊喜,都能变客场为主场,以至于“互为攻守”,形成品牌良性发展。
挖掘本土故事,用好本土语言,让讲述更为自然,令接受成为自觉,是文脉和艺脉传承的共同需要,更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源头活水。
《中条山上党旗红》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时代新作,更是一出激发观演热情的精品力作。
转自:山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