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展现中国式审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任冬生    时间:2021-11-15





  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并不矛盾,要找到使他们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为舞台提供新表达,更新讲述故事的方式 


  一直以来,科技与舞台艺术都有着紧密的联结,在舞台美术方面有着尤为突出的体现。从古希腊罗马剧场中代表了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声场设计和半圆形舞台的切割工艺,到电灯的发明让舞台有了照明系统,科技发展同舞台艺术始终相伴而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臂、全息影像、裸眼3D、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让舞台美术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实践手段。过去的演出节目单上只有传统的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现在渐渐出现了视觉设计、多媒体设计、特效设计,过去难以实现的舞台想象如今借助科技不断成为现实,舞台美术也逐渐从衬托表演走向参与表演,在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实现氛围的营造和意境的传递。

  戏剧的核心是文本,对于舞台美术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将戏剧的文本转化为视觉语言,完成一个解码再编码的过程。观众在演出中看到的每一次光影变幻,都是科技在舞台上的一次展翅。科技是艺术的一只翅膀,舞台美术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在舞台上展现中国式的审美与表达,融入属于我们的文化元素,建立属于我们的舞台语汇和审美体系。

  我曾担任舞美设计的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把最新技术和传统艺术融合,实现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与激光、机器人、无人机等现代科技的混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正在巡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舞台设计采用地面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动作,并与演员、投影等紧密配合,共同营造出“《千里江山图》活起来”的惊艳之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质与神韵。

  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并不矛盾,要找到使他们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为舞台提供新表达,更新讲述故事的方式。恰当的形式、贴切的呈现,能让戏剧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更好地走进观众内心。

  同时,也需要避免对科技的过度使用与依赖,依旧要以艺术创作为主体。技术的作用在于辅助和推动情节的发展,把握不好适度原则就会喧宾夺主。如果观众看完一部作品,只记得舞美的绚丽夺目、只谈论技术的眼花缭乱,这其实是一种失败。要把舞台美术和光影技术秀区别开来,舞台美术工作者需要关注本真,注入更多的思考和情怀,不能本末倒置,为技术而技术,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长久魅力的舞台作品。(作者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