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一上网就变成"喷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5-15





  仅因孩子随父姓,知名网红“papi酱”近日遭遇冷嘲热讽,一群围观者怒斥其作为独立女性竟不注重“冠姓权”,评论区里谩骂内容之低俗粗鄙令人瞠目。本意追求平等的“女权”,硬被一些人搞成了面目狰狞的“女拳”。


  动辄对不合己意者喊打喊杀,是当下网络空间中的寻常怪相。在浓重戾气之下,“无风也起浪”,不仅娃跟谁姓会被喷,连早餐喝不喝粥,吃中药还是西药,认不认识某流量明星,甚至用什么品牌的手机都能掀起骂战。即便在一些颇有专业度的社交网站,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讨论也在明显减少,“劣币驱逐良币”令人担忧。更讽刺的是,许多网民一边对网络暴力深恶痛绝,一边觉得自己作为普通网民,对看不惯的人和事骂上几句又何妨?持此心态者越来越多,导致网络空间乌烟瘴气、刀光剑影。


  为什么一些人在现实世界彬彬有礼,一进网络世界就变身“喷子”?匿名性是“性情大变”的一大诱导条件。在“昵称”马甲掩护下,话语责任与话语能力走向失衡,发言时很容易借题发挥,将个人观点、情绪宣泄和道德审判“一勺烩”。同时,一些社交平台并没有担起主体责任,反倒有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通过算法、拉黑等机制的设计,有意无意地强化着言论的极端化,以刺激性提升用户活跃度。至于有些博主更是为了收割流量红利,不惜煽动情绪,故意设置找事儿的爆款议题。


  网络戾气蔓延,谁都有可能是受害者,说什么都可能被“怒撕”。对网上言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画出了硬杠杠,但执法往往“抓大放小”,恰恰给了“喷子”嚣张作恶的空间,亟待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执法方式。保护“好好说话”的氛围,不让“网络喷子”牵着舆论走,不让寻衅滋事者逍遥法外,这应该是底线红线。



  转自:北京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