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的“破壁之旅” 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15





  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网络文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亚文化逐渐进入了主流文化视野,并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词汇的跨界流行正在打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次元之壁”。 网络时代是语词“核爆”的时代,欣欣向荣的网络亚文化空间,不断凭借自己的文化基因、创造力与想象力创生出崭新的词汇、语法与文化,这其中的一部分方生方灭,短暂流行后便被人们永久遗忘,另一些则以强大的生命力成功跨越圈子壁垒,甚至进入主流话语空间,在当代汉语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比如起源于动漫爱好者中的词语“萌”“脑洞”等已经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来自粉丝文化的“打call”一词则因 2017年国庆节以来“我为祖国打call”的句式而迅速传播,又比如“高富帅”“白富美”“逆袭”“女神”“搬砖”等概念本身都产生于百度李毅大帝吧这一网络亚文化空间,现在则广为人知,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交流体系。


  另一方面,随着电商勃兴,以及经济发展从工厂批量生产模式逐渐转向在地生产、个性化生产与私人订制模式,网络亚文化中的周边同人传统、手作风潮都体现出了创造利润的巨大动能,成为长尾效应最典型的受益者。而网络文学则更是作为影视、动漫、游戏改编最重要的IP源头,成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石,基本上完成了主流化的进程。


  但即使在今天,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仍旧横亘着一道“次元之壁”,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仍旧是广泛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宅”这个词,源自日语词汇“御宅族”,在二次元文化中的含义是“非常喜爱二次元文化的人”,但进入到主流文化中后,却因“宅”这个字在汉语中的本意而被误用为“长期待在家里不出门的人”的意思,这个误用又反过来形构了人们对“二次元宅”们的刻板印象(天天躲在家里看动画片、不出门且有社交恐惧症、不务正业,甚至是肥胖丑陋不修边幅),加深了主流文化对二次元爱好者的误解。造成隔阂与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中国主流流行文化相对于世界流行文化而言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中国的网络亚文化是在广泛借鉴日韩、欧美等地区发达流行文化内容、符号与风格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网络亚文化虽然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本土化过程,但仍旧是兼具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其中所蕴含的大量外域文化基因,对于主流社会而言是相对陌生的。以Cosplay文化为例,这种借助服装、妆面,以及假发、美瞳等道具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的文化,其主导审美风格来自于日本视觉系文化和动漫文化,对于主流社会而言,这两种文化及其审美风格都是全然陌生的,于是骤然见到盛装的Coser们,便将之目为“奇装异服”,全无欣赏认同之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其次,网络媒介为这些网络亚文化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这些亚文化长期在不受主流社会注视的状态下野蛮生长,已然创造了自身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文化生态及丰富的文化成果,主流文化想要消化如此庞杂的信息,是需要时间的。


  语词中记录着思维的路径。对于语词的理解,或许是打破“次元之壁”的第一步。由北京大学邵燕君老师主编、15个作者共同撰写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便在二次元文化、粉丝同人文化、女性向耽美文化、网络文学、电子游戏、社会流行词这六个网络亚文化类目中遴选了200余个关键词,用严谨的学术态度辨析含义、考据源流、举证用例,把圈子里的“黑话”和故事讲给圈子外的人听。此书收录的关键词不是转瞬即逝的流行热词,而是那些具有生命力和跨界能力,长期停留在人们口头笔边,真正能够反映出圈子生态的网络文化关键词。就像邵燕君老师在《破壁书》前言中所说,这些关键词就如同一口口深井,井下水脉勾连。由这些关键词出发画点连线,便能勾勒出一幅幅地图,打开通往网络亚文化空间的奇妙之旅。(王玉玊)


  原标题:网络亚文化的“破壁之旅”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