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国产片“技术之困” 需从各领域将短板补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14





  前不久,好莱坞特效大片《头号玩家》《复仇者联盟3》在国内上映,震撼的视听效果透射出好莱坞电影科技制片的超高水平。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十年前上映的《阿凡达》,第一次大规模采用3D技术放映,让中国观众认识到什么是3D电影,也掀起一股国产片3D特效热潮。


  但始终会有观众问,为什么我们仍拍不出像《阿凡达》这样的特效电影呢?前些年,坊间流传着中国电影“伪3D”“五毛钱特效”,和终端消费市场相比,技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贡献力似乎相形见绌。事实上,中国电影人对先进技术总是充满着好奇与热情,在技术成分上并不落后,但在运用上总欠一把火,折射出我们对于技术的创新与转化能力还不够成熟。


  问题背后,是部分中国电影人对于技术的非理性认知。前几年不少国产电影宣发都会强调“《阿凡达》特效团队制作”,成为一种炒作的噱头。但技术的功能是辅助电影的艺术表达,不应是一种市场的追捧与附和行为。当年,詹姆斯·卡梅隆为了拍摄《阿凡达》发明了虚拟摄影机,阿方索·卡隆为了拍摄《地心引力》发明了“宇宙灯箱”。反观我国,不少电影导演却是急于拿到了现成的技术,再去考虑制造什么效果。这种思维并不利于技术与艺术的契合,花高价钱买来的技术无法有效转化,很可能沦为“五毛钱特效”。


  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中国电影“手工作坊”制作模式下对于技术研发的缺失。在工业化体系成熟的好莱坞,一部电影制作团队分工明细、各司其职,且有着十分规范严格的操作及薪酬标准,因此在电影技术上,有专门或定制的研发团队,同时有合理比例的资金来保障技术的运用。但在国内,往往一个导演、制片人或者演员的作用占据半壁江山,而非整个电影工业流程在主导。这种情况下,电影制作中的技术研发缺乏针对性,运用形式粗放,资金更多流向导演、明星,也压缩了对技术的投入,最终产出不尽如人意的音视效。另外,工业化体系不成熟也影响了影院放映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有先进的激光放映、IMAX,但银幕比例不合理、亮度低等问题阻碍了技术的施展。


  电影人应意识到,基于艺术创作的技术不再只是技术本身,它必须融入电影的创作与生产整个流程,在紧跟市场风向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艺术成果。要解决中国电影这一“技术之困”,还需从人才、市场、政策等各领域将短板补齐。


  原标题:破解国产片“技术之困” 需从各领域将短板补齐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IP+流量演员"过时 暑期档国产片打造个性品牌

    今年电影暑期档类型丰富,大片层出不穷,其中,进口片依然是大IP、续集当道,相较之下,国产电影有了新变化,曾几何时满屏可见的“大IP+流量演员”的模式逐渐式微,业界不再迷信靠粉丝、流量撑起票房,导演、演员们积极寻求突...
    2018-06-07
  • 国际影视市场电视市场开张 更接地气回归现实领域

    作为上海国际影视节重要的展示交易环节,国际影视市场电视市场昨日正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张”迎客。昨天上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宏森等一行巡馆,观看了包括“一带一路”主题馆、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新丽传...
    2018-06-13

热点视频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