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现实一甲子,从不缺直抵人心好作品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13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实验广播一个半月后,第一部“中国制造”的电视剧完成从拍摄到播出的全过程。这部黑白电视剧的名字叫《一口菜饼子》,全长仅20分钟。受当时直播和技术条件限制,这部具有国剧“开山之作”意义的电视剧最终没有保存下来,但它成为中国电视剧实实在在的起点。


  今年6月,第24届上海电视节盛大开幕,也迎来了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视剧从无到有,从蹒跚学步到快速发展,在成为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同时,更是凭借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现实主义基因深植中国电视剧


  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一口菜饼子》,讲的是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位承受生活重压的母亲,为救女儿省下仅有的一口菜饼子,最后死在旧社会的饥寒交迫中。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也拉开了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序幕。


  《一口菜饼子》之后,歌颂医疗战线全力抢救因保护国家财产被烧伤的上海先进工人事迹的《党救活了他》在同年9月播出。该剧的导演之一王扶林,也正是后来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上海是继北京之后最早生产电视剧的中国城市。上海的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在1958年11月12日播出,电视剧反映了上海工人的先进事迹。1966年,根据穆青报告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焦裕禄》,由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和哈尔滨台先后播出。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电视剧的故事实在太短,内容比较单调,形式也像舞台剧直播。文字资料清楚地记录了《一口菜饼子》拍摄播出的全过程:“两间普通办公室稍加改装建成的临时演播室里,只有一个破窝棚和几件简单用品作为布景和道具,灯光、音响设备都是因陋就简架设的。开演信号一发出,所有在场的人都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三台台式摄像机不仅笨重,而且没有变焦镜头。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事先设计好的镜头顺序,摄像员分批拉着机器在有限的场地里不停移动位置。既要赶时间,又不能互相妨碍,还要根据镜别不时更换镜头……”


  即便是1966年的《焦裕禄》,距离《一口菜饼子》 的诞生已经时隔8年,尽管时长达到1小时40分钟,但还是不得不分成两批主创、主演,按照舞台剧的方式直播完成。


  无论如何,中国电视剧第一步已大胆迈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整体缺乏现实批判性,但都在努力靠近现实。尤为闪光的是,这些早期的电视剧也因此奠定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基因。


  中国电视剧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中国电视剧发展大步流星,始于改革开放。


  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沈爱国认为:“中国电视剧迎来真正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后。电视剧的观众,会受到家庭有没有电视机这一媒介的客观限制。而改革开放前,中国绝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买电视机的经济能力。”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1980年,9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成为中国首部电视连续剧。次年,连续剧《虾球传》红遍大江南北。随后,《蹉跎岁月》《四世同堂》《末代皇帝》《便衣警察》《乌龙山剿匪记》《红楼梦》《西游记》 等,部部引起轰动。


  1990年的长篇室内剧《渴望》,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长篇电视情节剧的历史,也成了当时的“现象级”剧作。许多老观众至今还能回想起《渴望》播出时的情景:“1990年,《渴望》播出,那年的媒体用了一句并不十分准确的成语——‘万人空巷’来表述,但那种赶回家去看、次日办公室热议的盛况却是真真切切的。后来的 《围城》《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也差不多是这个盛况。”


  《渴望》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社会大时代的起伏,讲述几个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中国电视剧“真实”的力量。


  《渴望》之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现了《爱你没商量》《皇城根儿》《京都纪事》《我爱我家》《东边日出西边雨》《英雄无悔》《孽债》《牵手》《儿女情长》等一系列现实题材情节剧。


  6月12日,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系列丛书发布会上,曾在《儿女情长》里担纲主演的奚美娟感慨:“中国电视剧诞生60年,一个甲子走过的历程更像简缩版的中国现代简史,电视剧作为快速反映生活的影视形式,不曾缺位。”


  现实主义探索走向深化和细化


  进入新世纪,国产电视剧对现实主义的探索走向深化和细化,现实主义电视剧在数量上迎来井喷期,也迎来品质时代。


  2002年,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引发国人对峥嵘岁月的集体回忆。2005年,《亮剑》 引爆一批军旅剧热。两年后,一部几乎没有任何知名演员主演的《士兵突击》,又从一堆军旅类型剧中脱颖而出,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军旅剧审美。


  与此同时,曾经以“婆婆妈妈”为主的家庭伦理剧也愈来愈见品质效应,如《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2006年起,《乡村爱情》系列剧,通过几对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创业故事,多角度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画卷。


  随之而来,每一年的上海电视节上,不少现实主义佳作也众望所归摘得“白玉兰奖”。去年的上海电视节,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成为大赢家,演员张译、殷桃凭借《鸡毛飞上天》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好家伙》获得最佳电视剧奖。


  今年,入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的10部作品中,现实主义题材剧就占了7席,包括《白鹿原》《和平饭店》《急诊科医生》《美好生活》《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我的前半生》。


  而2018年也被不少电视剧业内人士称之为“现实题材年”。在上半年电视剧的播出比例上,现实题材影视剧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政策的大力引导推动了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繁荣;另一方面,现实主义作品背后温暖人心的力量是其井喷的根本原因。


  曾创制过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 等作品的著名导演郑晓龙说:“好的作品不在肤浅的表面,而应从生活细微的纹理处去寻,必得深入现实的脏腑才能觅得妙处。慢下来,深一点,方能打动人心。”(李君娜)


  原标题:深入现实一甲子,从不缺直抵人心好作品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