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电影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日趋多元的电影市场给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国电影的“新活力”?6月10日,国内多家影视公司“掌门人”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电影论坛上“老友相见”,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华山论剑”。
近几年,除了大制作项目如《长津湖》,国内影视公司也在致力于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如2021年底上映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以女性视角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两性关系,塑造了前卫、现代、独立的女性形象,获城市女性白领热捧;2023年初引发观剧热潮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深受年轻观众喜爱;《小妖怪的夏天》中“小猪妖”的“打工人”设定,令许多职场新人倍感亲切。
“最近我们正在筹备把《小妖怪的夏天》搬上大银幕。”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表示,贴近生活、关照人心、引发共鸣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审美的成熟,艺术片在中国也愈发受到追捧,票房屡创新高。据了解,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中的大部分影片都已售罄,足见观众对艺术片的接受程度之高。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提出了一个“小愿望”——尽快推行“分线发行”,减少影片“影院一日游”,给更多中小成本影片、探索性影片和艺术片提供机会,提升中国电影观众的选择空间。
与此同时,王长田也在关注新技术将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改变。其一是AI(人工智能)对电影制作领域的影响:据他估计,AI对动画电影制作周期的效率提升可能会达到30%;其二是VR(虚拟现实)对电影发行放映的冲击。“我们看到了一种个人影院的可能性:观众购买电影票后,可以选择去电影院观影,也可以选择把影片推送到自己的VR设备上,在家里观看电影。”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指出,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产物,电影技术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肩膀”上成长。今年春节档热映的《流浪地球2》就明显受益于技术的支撑,20多位科学家成为该片的“科学顾问”。“电影如果没有技术的加持与推动,许多艺术的表达与呈现会显得空洞、苍白。中国电影一直都在努力追随世界电影的技术潮流。”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