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业订单迅速增长 我国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15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下金额达210多亿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创下中国造船业一次性签约集装箱船最大金额新纪录;今年1至3月,主要制造企业各类挖掘机出口同比增长13.3%;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149.4万辆,同比增长76.5%……


  纷至沓来的订单,折射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劲活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主动,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多行业订单数量和质量实现双飞跃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917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15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3%。截至3月底,手持订单量1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6%。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5%、62.9%和50.8%,为世界第一。


  “到目前为止,民船订单已经承接了大概300亿元人民币,2026年已经全部接满,2027年接了快一半,甚至有些生产线已经排到2028年。”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副总经理林青山说。


  实现量的突破外,船舶订单质量也有明显提升。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我国新接船舶订单结构优化,修载比达到0.485,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作为观察船型结构的一项直观指标,修载比越高,说明承接的高端船舶越多。


  “2003年,我们新接订单中散货船的占比可以达到50%,2011年接近70%。2022年,散货船的占比已降到接近40%,但另一些船型,比如像集装箱船还有LNG(液化天然气)船代表的气体船,占比在增加,反映出我们新接订单船型的结构性变化——新船订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主任郑一铭说。


  红火的不仅是造船业。在3月份举办的第36届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上,中国挖掘机制造企业中联重科在开展第3天便揽获现场签约和意向订单达6亿元人民币。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的统计,今年1至3月,主要制造企业各类挖掘机出口28643台,同比增长13.3%,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实现出口翻番,且订单还在增加。


  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外贸出口“新三样”同样表现亮眼。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这三类产品合计出口2646.9亿元人民币,增速达66.9%,成为支撑中国外贸走向世界的新优势产业,尤其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机电产品保持了良好上升势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汽车整体出口金额比重提升至42.9%,对汽车出口增长贡献率达51.6%。


  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和核心能力瓶颈,不断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成功签订协议的消息传来,中国船舶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集装箱船首席技术专家袁红良并未感到意外。


  “2017年,我们集团就和法国达飞集团签订过9艘23000TEU(标准箱)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实船交付后我们集团进一步优化设计,调整全船布局,研发的新一代23000TEU双燃料箱船正是此次签订协议中的一个型号。”袁红良告诉记者,此次签约的23000TEU双燃料推进集装箱船不仅尺度较大,装载能力强,最主要的是使用了LNG作为主要燃料,并且在前一批船型基础上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与加强,使得船型在使用上更环保,在节能减排上更进一步。


  集装箱货运是海上运输最主要的方式,长期以来,以燃油为动力的船舶航运碳排放并不低,而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能源应用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能极大减少环境污染。据统计,与同型燃油箱船相比,以LNG为燃料的船型单个航次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20%,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高达85%,颗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减少99%。


  总长399.9米、宽61.3米的23000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货舱深度达33.5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在如此大的集装箱船上使用LNG作为动力燃料,在世界造船史上是一次革新。


  挑战随之而来。LNG只有在零下163摄氏度的超低温下才能转化为液态,此时体积缩小为气态体积的1/620,便于远洋运输。而储藏18600立方米的LNG,则需要一套先进、可靠的MarkⅢ型液货围护系统,将LNG始终保持在超低温液态下进行储存及运输。


  “我们在这艘集装箱船上安装了一个18600立方米的MarkⅢ薄膜式燃料舱,用以装载LNG,为巨轮提供‘绿色动力’。”袁红良说。


  据介绍,MarkⅢ薄膜式燃料舱的不锈钢波纹板焊接长度达9公里,波纹板的厚度仅为1.2毫米,需要高超的焊接技术才能胜任,不能出现哪怕像针眼一样的漏点。“当时,提供这种波纹板焊接设备的供应商在全球只有2家。国外厂商非常愿意提供焊接设备,但对核心焊接参数严格保密。”袁红良说,为了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焊接团队开展了多轮摸索和试验,最后在3个月的时间里,自主编制出一套具有国际水准的焊接工艺。


  在关键技术壁垒和核心能力瓶颈上的突破,对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功建成交付23000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帮助我们实现了薄膜型液货舱建造能力的全覆盖,成为全球唯一能同时建造MarkⅢ型薄膜舱和NO.96型薄膜舱的船舶企业。”中国船舶沪东中华工艺技术研究所所长习猛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围绕LNG船核心工艺持续攻关创新,提升设施水平和建造质量,新接订单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飞跃。“比如我们经过不断快速迭代向市场最新推出的第五代‘G5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在与日、韩多家船厂竞争中脱颖而出,率先成功中标卡塔尔能源LNG项目,承接订单达34艘,创下了中国LNG船单船型单笔订单金额最高纪录。”


  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形成高效稳固的产业创新生态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非一家之力,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通过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形成高效稳固的产业创新生态,筑牢抵御外来风险的屏障。


  从事船舶制造20年的袁红良见证了大型LNG运输船国产配套率从第一代的40%左右逐渐提升到接近70%的转变,但他也看到,与韩国高于80%的国产化率相比,我国的国产配套率还是偏低。“特别是在低温原材料和关键设备方面,进口产能无法保障国内船企维持现有订单生产需求,且受到国际形势恶化影响,低温材料和关键设备价格飞涨,交期不可控,都对国内LNG船产业链的发展造成威胁。”袁红良说。


  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作为LNG供应链‘链主’企业,我们围绕LNG生产、运输与应用的全流程装备体系化发展需求,重点突破LNG产业链典型装备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系统(设备)及材料研制,带领产业链内企业共同突破关键设备生产和应用,解决依赖国外设备和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带动相关船企形成年产20艘大型LNG船的建造能力。”习猛说。


  在上游,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在下游,引导更多国内企业投身船用特种材料的研制,以及关键部件、设备的技术攻关,最终推动LNG产业链上下游全链突破。“我们还组建了中国唯一专注LNG船设计攻关的LNG技术研究所,为LNG船国产配套设备上船提供专业技术研究和验证支撑。通过各种措施,全面实现国产供应链的稳定性。”习猛说。


  在固链稳链上发力的还有我国的高铁制造行业。拿高速动车组来说,涉及原材料、电子电器、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全产业链企业分布在1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100多个地市,21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


  为了以技术链为牵引,高效配置资源,中国中车集团围绕“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联合攻关。“我们面向全社会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效协同创新团队,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车子企业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突破国家、行业、单位、学科的限制,最大程度实现目标聚焦、成果共享。”中国中车集团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以中车为主体,5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30余家央企、20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通过“链长”牵引,打造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株洲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拉动产业链主体单位“卡脖子攻关”“补技术短板”工程,带动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以促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稳健前行实现良好开局,复苏进程逐渐加快,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称,4月份,全国制造业增长6.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比上月提升5.3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5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5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50.4%、50.5%,较上月分别上升0.3、1.2个百分点,新动能行业保持稳定上升趋势。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的回暖迹象已经比较明显,以结构调整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经济全面回暖正在逐步崭露头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在我国已建成全球产值规模最大、产业覆盖度最广的制造业体系的基础上,如何以促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动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关于中国是否还是世界工厂的讨论十分热烈。“我觉得中国还是世界工厂,我们的制造业规模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过去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上,现在强调的是科技和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更多体现在质量、服务、技术、品牌、标准等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告诉记者。


  近年来,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著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去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8%。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已培育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转型升级这么多年,我们越来越强调创新驱动,比如我们的专利申请量现居世界第一,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有利于我们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走下去,转化为外贸竞争的新优势。”白明表示,整体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处在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但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


  “一方面,要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基础零部件、关键软件短板弱项,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在产业链转型过程中,也要防止把传统产业简单‘一刀切’的问题。”白明说,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去,在国际标准上掌握话语权。(侯颗)


  转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规划体系全面引导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迎来新时代

    规划体系全面引导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迎来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09-27
  • 7月工业利润增速继续加快 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7月工业利润增速继续加快 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95 1亿元,同比增长19 6%,增速比6月份加快8 1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增速逐月加快。
    2020-08-28
  • 高端技术引领装备制造业走上“绿色发展快车道”

    高端技术引领装备制造业走上“绿色发展快车道”

    近日,北方重工与业内某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型永磁直驱球磨机项目。该项目提高磨机技术的创新性和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以高端技术引领行业向绿色节能方向转型,进一步提高我国选矿行业的经济效益。
    2021-06-23
  • 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7%、4.7%,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0.7、0.4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工业增长2.2、1.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2021-12-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