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无比振奋。我们强烈感受到,习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


  


  中国戏曲艺术吮吸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精神滋养,浸润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精神追求,架构起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创造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戏曲艺术应如何创新发展,是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工作者必须直面这一时代命题。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时代制高点,我们憧憬“两个一百年”后的戏曲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戏曲剧种会有哪些发展?我们期待到那时,戏曲剧目创作会更加多姿多彩,戏曲创作手段更会游刃有余,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水乳交融,戏曲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总体特征获得长足发展,在戏曲创造人物中体验与表现、自由与规范结合的表演方法更加炉火纯青。


  我们更加期待,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悲喜互待、多点散视、时空流动等民族传统美学精神,在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中完整地继承发展,解决舞台时空的有限性和生活时空的无限性矛盾会开拓出更多可能,戏曲现代戏创作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戏曲艺术与时俱进,既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遵循了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政策指引下,对传统戏曲推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改革”,踏上了戏曲现代化转型的漫漫长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戏曲艺术应该把握追随时代前行的最大机遇,加强剧种建设、剧目建设、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推动戏曲艺术由“改革”向“建设”战略转移,谋求民族文化的更大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应予充分肯定。在新时代,仍然要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往前迈。我们应该认识到,戏曲“建设”与戏曲“改革”一脉相承,“改革”与“建设”两者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戏曲“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艺术创作演出中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戏曲“改革”的必然结果。同时,戏曲“建设”又推动了戏曲“改革”的深化,戏曲“改革”与“建设”这条完整链条,将推动戏曲现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纵览东西南北,遍布我国56个民族的不同生活区域,婀娜多姿、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各美其美的庞大戏曲族群,戏曲剧种历史和现状不尽相同,发展趋势也呈现不平衡、不充分局面。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打破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局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任重道远。


  据原文化部2017年12月最新发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情况及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存活348个戏曲剧种。其中,昆曲艺术优雅、细腻、精致,是戏曲表演艺术发展最完整的古典艺术代表;京剧既具古典性又具民间性,其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艺术获得了充分发展;大多数地方大剧种如豫剧、川剧等,不同程度地兼具古典性、民间性双重品格;为数众多的民间小戏发展程度低,但自身负荷不大,似乎又成为一种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300多个戏曲剧种无论成熟度高低,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与要求,都要满含深情回应时代,昂首阔步开拓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戏曲艺术工作者必须看到自身认知上的缺失,提高理论修养,深刻认识和把握艺术发展规律,自觉运用规律的力量推动戏曲艺术的整体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对待不同剧种“推陈出新”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尊重剧种自身的规律,一剧种一对策,依据不同剧种的历史、现状和个性特征区分对待,不可简单化一刀切。我们要“从剧种出发”,因势利导,以文学性、思想性,精湛的表演艺术及舞台完整性的高度契合,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佳路径。


  广泛流布于各地的民间小戏,如滩簧、山歌、花鼓、采茶、彩调、花灯、二人转及一些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们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生活气息浓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较大的灵活性,更具有生命活力,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当它们和现实生活碰撞时,其短处会得到补足,其长处将会爆发出巨大能量,开拓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局面。民间小戏辉映出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在戏曲改革总体格局中应予以适当定位,我们应具有这样深邃的目光。


  在中国戏曲史上,往往前一个时代艺术发展最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未必能在下一个时代引领发展潮流。一部戏曲史“各领风骚数百年”,印证了这种程式积累型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这种不平衡规律不仅在古代发生作用,也在近现代、当代发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戏曲发展。全国各地的民间小剧种、稀有剧种、濒危剧种、古老剧种受到普遍重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的剧种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以国家财力、地方政府财力资助艺术创作与生产,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作品不断涌现,戏曲剧目建设、剧种建设、队伍建设、理论建设初见成效。戏曲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正在向着艺术高峰努力攀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践行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我们在路上……(郭汉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万素为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


  原标题: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建造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中国戏曲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意义重大。戏曲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
    2018-03-30
  • 如何让“戏曲活化石”五音戏“活”得更好?

    如何让“戏曲活化石”五音戏“活”得更好?

    五音戏是流行于山东鲁中地区,以章丘、历城和淄博为中心的地方戏,属于以板腔变化体为主的独有剧种。历经三百年的传承发展,其传统剧目已多达160余部。
    2018-05-02
  • 互联网助推戏曲“活态”传承

    互联网助推戏曲“活态”传承

    名家变身主播趣谈梨园台前幕后,弹幕刷屏随时饱览鲜活观戏体验;素妆才罢,声韵袅袅,当红花旦亲自演示拍彩、勒头的秘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日前在北京举办的“戏曲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上,梨园行展示了其以时尚方...
    2018-09-11
  • 戏曲导演不能长期依靠话剧人才“输血”

    戏曲导演不能长期依靠话剧人才“输血”

    时下戏曲导演人才稀缺,依赖 “跨界”导演,久而久之,便出现了 “跨界导演来了,戏曲原味丢了”的现象。有专家认为,这种情形非常不利于建立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舞台美学体系
    2018-09-1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