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复苏,不是简单“回到2019”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04





  从1月8日起,我国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全面优化,旅游市场迎来复苏。一些在线旅游平台的机票搜索热度持续飙升,海南三亚、云南大理等旅游胜地已经迎来游客爆炸式增长。

  今年市人代会上,多位代表提交建议,呼吁抓住机遇抢占消费复苏的战略制高点,全面提升上海旅游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重塑产业,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疫情政策放开带来的经济复苏,直接表现在消费复苏和旅游修复两个环节上。

  “疫情之后,文旅产业不是简单地回到2019年,而是要结合新需求、新样态、新赛道重塑产业,实现上海旅游产业的‘倍增计划’。”市人大代表徐晓亮说。

  在徐晓亮看来,过去三年,国内旅游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业务严重受挫。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要重启旅游上下游产业的运行和运转,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遭受疫情冲击,不少企业面临业务资金紧张的局面。旅游业引擎的重新发动,需要加大金融对文旅行业的支持力度。”他建议,对上海重大旅游投资项目开展意向性授信,创新文旅行业金融服务供给,支持文旅行业加快恢复发展。

  “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旅游品牌的引入力度仍需加强。”徐晓亮认为,上海具备非常有韧性的文旅产业基础,在国内、在亚洲地区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和世界著名旅游头部城市对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上海的酒店仅局限于传统的酒店品牌,国际化、产业化彰显度还不够,建议抓住旅游市场复苏这个机遇,积极推进上海本土元素和国际旅游品牌相结合,打造海派文化大品牌,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比如可以引进Club Med等全球知名文旅度假品牌,联手打造千万级流量入口,培育“新式”融合业态,形成数个让全球旅游者动心的旅游度假区。

  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旅游”将迎来更多向上发展的良机,成为旅游业疫后复苏、重焕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徐晓亮建议深化数字化技术在旅游新业态的应用和探索,通过产业投资、社会资本联动等多种方式,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有影响力、示范性的“数字场馆”“数字酒店”“数字景区”。

  关注“时长”,吸引过夜型游客

  “很多游客是蜻蜓点水式旅游,没有过渡成为‘过夜型’游客。”在市人大代表张丽洁看来,拉动一座城市的旅游人气,除了“人次”这个指标外,还要关注旅游“时长”。比如一位苏州旅客,早上开车来上海,到目标景点匆匆一游后,当晚赶回苏州,在上海并没有过多停留。如果他的选择菜单上还有其他旅游项目,那么他就可能选择在上海过夜,这就拉长了旅游时间,从而也带动了他在餐饮、住宿等各方面的消费。

  “如何能让游客‘过夜’?这就需要为游客开发和提供多元化旅游产品。”张丽洁认为,目前上海能够提供的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也缺乏组合式旅游产品,建议组织各部门及重点企业,协同规划“上海大循环大消费圈”。利用数据分析,从衣(购物)、食(餐饮)、住(酒店)、行(航空)等方面开发设计组合式旅游产品,有机组合热门项目和冷门板块,全方位引导消费,以有效拉长游客的旅游“时长”。

  比如执行“机票+酒店+景区”的上海之旅优惠,将上海的景区热度、航线空座率和酒店预订情况按照受欢迎程度进行排序,“红色”为最受欢迎,“黄色”为正常运营,“蓝色”为空闲状态,乘坐“蓝色”航线和入住“蓝色”酒店的游客,可以凭身份证、登机牌享受“红色”热门景区的优惠;针对乘坐“红色”航线和入住“红色”酒店的游客,可以给予“蓝色”景区的免费入门体验。“这样可以在非旅游热门时段做增量,挖掘远距离消费者。”张丽洁说。

  “一位外地朋友说起上海,最难忘的并不是老外滩的风情,而是在转角处一家小店吃的大排面,他说那个味道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市人大代表陈娟玲认为,上海本地特色的早餐、小吃、夜宵如果开发得好,同样能吸引游客留下过夜。陈娟玲建议加强早晚旅游项目的开发,比如开发上海夜间野生动物园、各区域特色夜市、“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夜间游览等体验线路,增加清晨或夜晚在海派特色街区、绿地进行慢跑、骑行、飞盘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活动,营造全新夜晚城市风情,让游客愿意留下来过夜。

  完善“标品”,提供优质服务

  杭州市民吕先生很早就在网上预订了在上海外滩一家展览馆举办的画展。几个月后,当他兴致勃勃地带着家人来上海观展,想要预约一位专业的深度讲解员时,却遗憾地发现,场馆只提供教科书式的电子讲解。

  “上海有不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但是缺少相应的优质服务。”在市人大代表周卫红看来,上海已建成并将建成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间,经常会举办一些高水准的国际性展览或演出,吸引游客前来“拔草”。但这些公共文化空间针对旅游客群的“标品”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比如缺乏规范的团体预约功能,缺乏足够的能服务参观团体的讲解人员。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省际旅游将更加顺畅,这些优秀的文化空间应该通过旅游的文化民间交流,进一步释放它们在文化方面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周卫红建议参照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标品”服务方式,尽快建立供旅行社使用的团队预约参观功能。周卫红还建议对文化空间进行分类,普通级的,由经过培训并持有导游证的导游直接或者辅助讲解;针对专业的或者特殊空间,则由市文旅局牵头上海旅游协会、有关高校和空间运营管理方,共同组织针对社会人员的培训、考核,通过考核的人员,按照预约时间进入场馆提供讲解服务。

  重视互动,鼓励民众挖掘新线路

  “上海不仅仅有外滩、东方明珠等高大上的一面,很多有纵深感的历史街区也很有吸引力。”外国游客山姆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上海老弄堂,和朋友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弄堂和各个景点中,这样探索型的旅游方式和乘大巴、地铁出游很不一样。

  但目前上海的深度都市旅游开发力度尚显不足,部分旅行社提供的上海游行程主要集中在外滩、豫园和东方明珠等景点,和十多年前的线路几乎没什么两样,在旅游官方网站上,关于特色线路的介绍也很少。

  “旅游不是单向的传输,也可以把话语权交给消费者。”在陈娟玲看来,上海拥有品牌众多的老字号、风貌多样的历史保护建筑,应该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以体验、记录、分享的方式参与观光线路的内容创作与传播矩阵,一起开发设计城市旅游线路,共同丰富旅游线路攻略。

  陈娟玲认为,上海特有的街区生活方式是外来游客感兴趣的看点,这些线路的挖掘应该注重“烟火气”。比如列出上海最好吃的小笼包在哪里、最适合玩滑板的十个地方、哪条街的法国梧桐最密、哪里适合围炉煮茶等,通过市民游客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分享,吸引更多人来上海深度游。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旅游市场随暑热升温 多景区日均游客量破万人

    旅游市场随暑热升温 多景区日均游客量破万人

    携程网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的亲子机票订单量较6月份同期增长804%,亲子订单占比较往常平均水平提升了6个百分点。暑期亲子酒店的订单量恢复至2021年同期80%,其中,75%以上为跨城订单,90%集中在高星酒店。
    2022-07-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