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艺术教育工作者之前,我还是一个专心创作连环画的作者。鲁迅美术学院成立插图工作室的时候,正是连环画艺委会提出“大连环画观”的时候。当参与连环画的革新和做连环画教授这两件事变成一件事的时候,我发现许多思考很久的问题都可以付诸实践来检验了。
连环画是大众艺术,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面对大众的需求,是迎合还是引导,也是连环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回顾连环画从兴盛走向消沉的过程,不难发现,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质量低劣的跑马书泛滥才导致连环画市场的萎靡不振。一些急功近利的出版商一味揣摩、迎合大众的喜好,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大批读者和作者流失,造成了连环画长时间青黄不接,最终淡出大众视野。
连环画的优势,也是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以图讲述”。既然是能讲故事的画,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必然要有新的“讲述方式”。美日韩动漫的冲击让我们意识到,连环画要复兴,除了需要顺应时代的艺术语言的变革,还要有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构成形式和呈现方式。“大连环画观”也好,“架上连环画”也好,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命题——以学术为根本的“笔墨当随时代”。因此,振兴连环画,提高连环画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提高连环画的学术水准,尽管这样做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但从长远看,确实可以为连环画的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第一届架上连环画邀请展”开始,我们就把鲁迅美术学院作为连环画改革创新的实验基地,把理论探索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以创作带技法,引导学生通过展览提高实战能力。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都在创作和参展中得到锻炼,大幅度提升了专业水平。近年来,鲁美的年轻师生在各类国家级插图和连环画展览中屡获大奖,在业内一度被传为“鲁美现象”。随着鲁美的学术辐射力从辽宁扩展到全国,艺术院校师生和专业画家逐渐变成连环画创作的主力,到了第四届架上展,“学术性”已然成为“架上连环画”的最显著特征。
我们在谈论连环画的社会功能的时候,总会强调它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作用。但我认为,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图文读物,其审美引导的功能同样不可小觑。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是因为艺术品质带来的从感官到心灵的审美享受才让人难以忘怀。在当下文化艺术多元发展的大环境里,更需要高品质的艺术创作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架上连环画”摆脱了传统连环画在版式上的束缚,为画家提供了以架上绘画的技巧深入刻画的可能,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表达空间。本次展览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绘画门类,有些作品甚至融合了手工剪纸、拓印、综合材料等工艺。使用其它的材料技法的作者在用图“讲述”中,把重心放在了服务于叙事的文学性演绎和视觉构成上,用技术语言的多样性映射出连环画表现上的丰富性,呈现了新时期连环画富于生机和活力的崭新面貌。
我们也曾经担忧过,把连环画这种大众艺术用学院派的表现方式提升为展厅艺术,会不会影响它的亲民属性?会不会影响它的普及功能?第五届架上连环画展用事实证明,以“学术性”为内核的连环画在思想挖掘和内容表达上都更具视觉冲击力,并且凭借单幅画面的完整性和整组作品的连续性,在“讲述”中实现了直击心灵的审美体验。参展作者良好的艺术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能够融会中西,以国际化的视角看待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他们的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又体现了民族审美基因的传承。尤其是这次以“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展览中,用水彩、油画、版画等西洋技法的作品不在少数,但在审美意趣上都充分表现出了中国特色。
在去年鲁迅美术学院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青年连环画创作人才培养中,再次体现了“学术性”在连环画创作群体中的号召力。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充满张力的艺术表现成为展览的亮点,也用实力证明了连环画青年创作群体正在成熟和壮大,并以学术为根本,开创着连环画的新时代。(作者:李晨,为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原标题:连环画如何面向大众需求
转自:美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