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申报的“辽宁戏曲动漫进校园文化体验大课堂”日前入选文旅部第六届志愿服务大赛专项推报,是该赛事辽宁省唯一的入选项目。这表明,这个以戏曲艺术为依托,将传统经典剧目以动漫形式融入中小学课堂,在青少年中传播优秀戏曲文化,让动漫为戏曲传承赋能的创新做法将进一步得到推广。
戏曲是我们的国粹,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好听好看。长期以来,戏曲都是民间教化的主要形式,沉淀了我们的审美取向和民族价值观,是美育和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鲜活教材。当今社会,艺术形式多元化,戏曲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如何延续传统戏曲的文化生命力,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上破题。
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危机,如何有效地促进传统戏曲在青少年中传承传播,从而获得可持续性长足发展,显得尤为急迫和关键。其实,传承途径不外乎让孩子们学会欣赏传统戏曲,并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但我们知道,传统戏曲历来是为成人创作的,从内容到形式体现着鲜明的成人化色彩,而且传统戏曲表演的复杂性也给青少年一招一式地学习带来困难。破题,要从孩子的心理、兴趣找答案。动画片曾是我们童年的好伙伴,单是动画片《大闹天宫》就会唤起几代人的儿时记忆,很多人是从看这部动画片开始,兴趣所致读《西游记》再读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以致养成阅读经典的好习惯。动画片画面精美,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可爱、夸张,这既迎合了青少年天真好奇的心理,又满足了他们对美的渴望。进入数字时代,动漫作为动画和漫画的综合艺术呈现,让当下的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成为他们的最爱。以戏曲剧目为蓝本创作动漫,保留戏曲的程式及美学特征,融合动漫本身夸张、幽默、多种色彩冲击等要素,符合孩子们的审美和兴趣需求。通过动漫展现传统戏曲,既可以保留戏曲艺术的神韵,又可以发挥现代数字技术的特长,更重要的是,由于动漫与孩子之间的亲和度,更容易使孩子们对戏曲产生共鸣。
从黑胶唱片、磁带、CD,再到MP3、动漫……随着媒介科技发展,戏曲载体和所展现的形态也在悄然嬗变。戏曲动漫不是戏曲和动漫的简单叠加,而是创新性发展,在我省已制作完成的40多部戏曲动漫专题片中,有京剧、评剧大剧种,也有辽剧、海城喇叭戏等地方剧种,当古老的戏曲与时尚的动漫结合起来,当传统的演出方式与数字化的传播手段结合起来,经典剧目呈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戏曲动漫进校园”有传承戏曲瑰宝之功,也有让戏曲之美滋养童心之用。这项活动开展5年多来,京剧《三岔口》《三打白骨精》等戏曲动漫已在全省城乡近百所中小学校展演300余场。展演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以戏曲动漫专题片为教材,戏曲演员志愿者以“看一段、唱一句、亮一相、学一招”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脸谱化妆,组织学生模仿戏曲人物的简单动作,如山膀、云手、兰花指等,再配以简单的服装造型,现场教唱,让传统戏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戏曲动漫进校园”以贴合时代的呈现方式,播种戏曲传承的种子,收获了孩子们的欢笑。作为一种启示,让戏曲跨界出圈,艺术研究工作者也在探索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更多可能性。(赵乃林)
转自:辽宁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