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应杜绝“人工造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马国香    时间:2017-03-20





  全国两会期间,特色小镇的话题热度不减。就特色小镇的发展,民进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施蔷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特色小镇不等于“人工造镇”。如把特色小镇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同,将会出现新一波的投资过剩现象。


  特色小镇


  “生态+”模式


  2016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今年2月5日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村增绿”,并在大部分章节中都提出生态绿色环保要求,主张“生态+”模式。而在大力建设和培育特色小镇中,涌现出不少重视生态环境发展的典范案例。


  施蔷生对记者说,以“云生态”为主导产业的“云栖小镇”、以桠溪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小镇,及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性涵养并举,生态化孕育和景观化美育并行,海域型营造和岸线型构筑并联,产业化培植和市场化拓展并重”的正在规划中的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暨渤海生态小镇和更多的特色小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警惕“人工造镇”


  施蔷生说,在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的路径上,我们特别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因人(镇)而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有着不同建筑风貌的多元性和特色风采。因此,特色小镇应杜绝照搬西方建筑的失败案例,或脱离本地人口规模及城镇能级,一味求高大上,劳民伤财。


  因势利导,就是要在创建和培育特色小镇中,还需注意当地内在的原生需求、产业及生态等发展基础。不能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名,行造房为实。


  施蔷生提醒,特色小镇不仅强调自然界的和谐,更是侧重国家方针政策与当地发展的实际基础密切呼应,因人(镇)而异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生。特色小镇不能盲目上马,尤其是人为建设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既失去原有的特色,又缺乏生命力。为避免个别单位谋求固定资产增长,“圈地造镇”,应严禁将“特色小镇”的打造变成单纯的吸金工具。这种不考虑产业经济长效发展的大规模“人工造镇”行为,不仅损害自身的市场信誉,也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企镇对接,加快发展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要优先选择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边,建立在一小时生活圈内,能够受到大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的城市群。
    2017-03-20
  • 特色小镇如何建

    两会期间,特色小镇建设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日前接受本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采访,畅谈特色小镇发展。
    2017-03-20
  • 发展特色小镇需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需打通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三方融资渠道,通过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并让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来破解特色小镇建设的“融资难”问题。
    2017-03-20
  • 让特色小镇回归“特色”

    特色小镇具有着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和美丽宜居的特征,其独立于市区,兼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
    2017-03-20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