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大到做强,疏浚业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8-08





  疏浚作业一直是水路运输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传统业务的角度来说,航道水深是大型船舶的通航保障,为了维护高等级航道,保证港口健康发展,人们需要通过疏浚作业定期清理由于水流、潮汐、风浪、流沙等因素沉积的泥沙确保航道通畅。从拓展业务领域的角度来说,随着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海洋基础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也需要疏浚行业的参与。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使得疏浚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疏浚协会疏浚设备专业委员会2017年专委工作会暨疏浚设备技术研讨会议上,疏浚及装备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热议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国际化”三大行业发展主题词。
 
  趋势:生态环保与智能技术
 
  纵观当前全球装备行业,受到实体经济复苏缓慢、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无论是造船还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均面临新订单稀缺、交付难、盈利难等困境。疏浚及装备行业同样不例外。从行业看,疏浚行业需要应对生态环保、新技术革命等挑战。
 
  在排放方面,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相关公约,波罗的海、北海、北美以及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船舶燃油的硫含量不得超过0.1%的要求已经在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而2020年1月1日以后,除排放控制区以外的全球其他海域船用燃油的最大硫含量也不得超过0.5%。如果要进入或经过这些区域作业,疏浚船舶同样需要遵守这些规定。
 
  我国也收紧了船舶排放标准,去年年底首次了发布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国家标准《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GB15097-2016)。尽管这是针对内河船、沿海船、江海直达船、海峡(渡)船和渔业船舶的标准,但也显示了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决心。近日,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意见》,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内所有港口靠岸停泊期间应使用含硫量不高于质量比为0.5%的燃油;自2019年1月1日起,船舶进入排放控制区应使用硫含量不高于质量比为0.5%的燃油;2019年12月31日前,评估本地区船舶排放控制实施效果后,还将进一步确定是否执行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包括船舶进入排放控制区使用硫含量不高于质量比为0.1%的燃油、扩大排放控制区地理范围等。
 
  而对疏浚作业本身而言,生态友好型环保疏浚已经成为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过去的疏浚作业往往是“遇土开挖、遇石爆破”,作业过程中泄露的余泥会严重污染海域,作业海域的海洋生物会遭受毁灭性的影响。但在近期授出的国际性项目标的中,均明确提出不可使用爆破手段作业、控制余泥甚至无泄露疏浚等要求。
 
  在疏浚技术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推动着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业内专家认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疏浚装备能提高疏浚作业效率,降低船员数量的需求,同时保证安全生产、改善工作环境。
 
  国外的疏浚企业在生态环保等前沿技术上已经走在了前面。荷兰IHC公司已经先后与比利时DEME公司签订了4艘液化天然气(LNG)动力挖泥船的建造订单,包括3艘LNG动力耙吸式挖泥船和1艘4.418万千瓦LNG动力绞吸式挖泥船。该公司研发的IHCPlumigator环保溢流装置,可以解决溢流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减少性能损失,节能环保,单方成本低,目前已经应用在了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2.1万立方米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浚洋1”号上。
 
  挑战:市场需求与自身实力
 
  疏浚市场的需求也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中国疏浚协会秘书长钱献国介绍,目前国内外的疏浚项目竞争激烈,业主提出的施工标准变高、施工要求更严,工期也变得紧张,很多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当前,疏浚市场已不仅仅对近岸港口和航道进行疏浚,而是向多个方向延伸。在深水疏浚领域,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建设步伐加快,海洋基础建设的需求也在增长,对设备挖掘深度的要求越来越多。除了较为极端的海底采矿,挖深需要达到1500-2000米,其他一些深水疏浚,挖深也在数十米起步。此外,一些新的疏浚需求如水库疏浚,挖深也在30米以上。“水深变化了,船舶结构、泥泵和挖掘工艺流程都需要发生改变。”钱献国说。
 
  疏浚作业工况也对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新造或改造的舱容8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和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达21艘以上,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达45艘以上,除少部分大型主机和泥泵等设备外,绝大部分关键配套件已实现了国产。但疏浚企业“走出去”的脚步正在加快,国外疏浚项目的作业工况与国内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如土质条件、海况等。据介绍,一些疏浚项目土质硬、施工环保要求高,我国疏浚企业的装备能力还不能胜任,只能遗憾放弃。这也反映了我国疏浚行业的整体短板问题。钱献国表示,我国疏浚能力短板突出,装备实力虽有提升,但未完全跟上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
 
  截至目前,我国最大的疏浚企业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各类船舶194艘。其中,耙吸式挖泥船37艘,总舱容量为33万立方米;绞吸式挖泥船60艘,总装机功率为56万千瓦;斗式挖泥船10艘,总斗容为460立方米。该公司船舶年疏浚能力已达8亿立方米,是全球最大的疏浚集团公司。但对标世界先进疏浚企业,中交疏浚在船舶装备领域还存在单船能力不强、自动化水平不高、环保性能严重不足、船舶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目前,国外先进耙吸式挖泥船舱容已达到4.6万立方米,为JanDeNul公司所属的“莱夫·埃里克森”号;而我国最大不过2.1万立方米,为广航局所属的“浚洋1”号;国际先进绞吸船总功率达到了4.418万千瓦,是DEME集团下属在建的“Spartacus”号,计划在2019年交付;而我国最大不过1.92万千瓦,是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所属的“天鲸”号。我国在疏浚机理、工艺流程优化、耐磨材料研发、大型泥泵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和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在国际项目的竞标中,本来就因为“长途奔袭”而稍显劣势的我国疏浚队伍,单船规模不足、单方成本高、难以胜任长距离的疏浚作业,在与国外疏浚企业竞争中很难取胜。
 
  应对: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国际化
 
  “现在中国疏浚的能力‘肥大’,我们必须‘强大’起来。”钱献国认为,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国际化应该成为我国疏浚行业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主题词。他指出,转型升级既是国家战略、行业战略,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酝酿、培育并逐步完善新技术的潮流中,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发展则要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市场是没有边界的,我们的装备国产化要走国际化道路,不仅要替代进口,还要打入国际市场。因此,产品研制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进行。”钱献国说。
 
  业内专家认为,新一代疏浚装备发展的目标是“做强、做优、国际化”,立足生态化、智能化两大模式,发展环保生态疏浚,发展智能化装备和智能化疏浚作业模式,同时,要将生态化、智能化与传统疏浚基础技术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建成健全适用的、经济高效的新型技术体系。在装备研发过程中,研发与建造单位应该注重高效率、强能力、低成本,通过改进船型设计、优化作业手段等方式,为疏浚效率服务;瞄准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装备技术和疏浚作业能力;除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阶段,还要考虑装备报废的环节,做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以可靠的装备、技术和作业流程,保证企业和行业的稳定发展。
 
  具体到目前疏浚装备的短板,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可以从五方面着力。第一要找准关键技术的钳制点,如材料的耐磨能力、零部件的致密性等;第二要构建设备和船舶的研发建造行业标准,建立模块化的设计和建造体系;第三要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使用环节的集成度;第四要深入研究不同工况的作业需求,给出针对性的或是普适性的设计;第五要树立“减量化就是节能,减量化就是生态”的理念,通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等手段,实现疏浚装备的减量化。除此之外,我国疏浚行业还需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包括对疏浚作业机理、疏浚作业典型工况的分析,疏浚作业运行数据的收集,基础零部件的设计制造,以及智能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疏浚装备及其技术体系是疏浚技术的基础、主要构成和基本载体,是疏浚行业创新进步的实现主体和核心标志,是疏浚行业转型升级的强烈要求和重要支撑。疏浚行业要想做强做大,疏浚装备不‘给力’,是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钱献国认为,目前,我国疏浚行业在满足国际市场新需求的技术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未来要靠疏浚装备及技术体系的进步来补短板。
 
  而我国的疏浚装备研发和建造企业已经开始发力。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自2011年起开始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超大型自航绞吸式疏浚船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课题,整个科研工作进行了3年时间,并于去年年底承接了6000千瓦绞刀功率自航绞吸式挖泥船订单;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5000千瓦绞刀功率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预计今年交付;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港疏浚有限公司、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新建绿色能源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万立方米LNG双燃料大型耙吸式挖泥船设计方案、图纸及技术规格书,在去年年底通过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验收。(邝展婷)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走出去”推动我国机械工业转型发展

    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大发展的同时,我国机械工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行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7-04-19
  • 低落情绪散去 百货业踏出转型新节奏

    2016年,中国百货行业呈现继续趋缓的态势,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认为,2016年百货业发展呈现两极化态势,一些强势的百货零售企业,或者是专注于创新的企业,仍然在逆势增长。
    2017-05-05
  • 制造业转型如何积小胜为大胜?

    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在由大到强的转变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多重挑战,要顺利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考验着各方智慧。
    2017-05-10
  • 制造业转型路径让“中国制造”轻装上阵

    制造业转型路径让“中国制造”轻装上阵

    要真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大降成本力度,真正减轻企业负担,让中国制造轻装上阵。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减负”,中国制造企业如果还背着不必要的“包袱”,将会再次落后。
    2017-06-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