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统一揭牌,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如今,三地自贸试验区除了在多个领域深入开展改革探索外,还根据自身特色,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等国家战略制定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任务,并在多个领域取得创新探索成果,自身发展特色愈发明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逐步释放。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地
天津自贸试验区从一开始便将服务整个京津冀区域发展作为一项特殊的使命,为天津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外开放新引擎”被写入总体目标。为此,天津制定实施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旨在打造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3年多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河北企业转型升级。”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忠东介绍称,天津自贸试验区为推动建立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目前区内新增来自京津冀的市场主体占比超过50%。
与此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施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北京、河北企业在天津口岸通关时间进一步缩短。天津自贸试验区还搭建了统一的京津冀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实现了京津冀企业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张玉卓表示,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对京津冀的门户作用;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金融开放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创新经验,率先向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为京津冀开发开放带来更多更大示范效应。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当前,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在商事登记、通关便利、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高等教育、医疗卫生、供港澳水电气等合作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活力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广东自贸试验区共设立港澳企业1.2万家,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周大福、新世界发展、丽新集团等知名港澳企业入区发展。区内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设立企业超过60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
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自贸试验区毗邻香港和澳门,承担着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的重要任务,应着力推动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对港澳更高水平的开放。
下一步,广东自贸试验区将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不断突破粤港澳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广东自贸试验区还将探索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通道,与港澳共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海空陆联运体系,创新粤港澳口岸合作查验机制;提升粤港澳金融合作水平,促进与港澳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
充分发挥“近台”优势
10月27日,首批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散货在厦门与本地货物拼箱,通过中欧(厦门)班列运往欧洲地区,标志着“台湾—厦门—欧洲”的散货拼箱业务开启,形成连接“一带”与“一路”的物流新通道。
“近台”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独特优势。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产业合作机制,率先在增值电信、医疗、旅游等五十多个领域对台开放,推动台资企业在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申报及评定、财政资金申请、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与福建省企业同等待遇。
在推进通关便利化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建立了最便利的台湾商品通关模式,从台湾地区进口的水果超过90%实现经福建口岸入境,基本实现了“上午采摘,下午上架”;采信台湾地区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避免台湾地区产品进行二次检测,降低了台湾地区商品进入大陆的成本和时间等。
在对台金融合作方面,目前已有23家来自台湾地区的银行机构在厦门开立39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超千亿元。台湾地区银行向福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占大陆试点业务总量的90%。
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看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近台”优势,不断探索对台合作新模式,推出74项对台创新举措,使两岸投资、贸易、资金与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内新增台资企业2200多家,合同台资超过60亿美元,分别占福建省同期的51.3%和57.1%,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台商投资热土。(作者:李可)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