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这是党中央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动力进行的科学系统部署,既体现了我们党对基层治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承载着我们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自信。
一、研发无人机飞控平台 打造“空中网格员”
网格员是在现代城市管理中,负责特定区域的巡查、核实、上报、处置等工作的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化管理技术对市政工程设施、市容环境、社会管理事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和处理。随着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空中网格员”应运而生,开创了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无人机飞控平台作为“空中网格员”的大脑,集成了航飞测绘、飞行控制、智能识别和自动预警等功能。各部门根据不同的职能需求,可以通过平台自定义飞行任务、航线分配以及定时自动派发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巡逻作业等。以大疆创新打造的智能化“空中网格员”集群为例,辐射半径达三公里,有效覆盖面积达二十平方公里,响应时间低于五分钟。无人机将采集的数据实时回传并通过人工智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预警,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网格无死角、高效低成本的城市基层治理。相比传统的地面巡查,“空中网格员”在覆盖范围、高效巡查、数据精准性和安全性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二、“空中网格员”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智能化作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技术驱动力,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空间,创造了新模式。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将现代智能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集合多元治理诉求、整合多方治理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打造多元治理平台、满足多元主体需求、提升多元主体信息处理能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手段。“空中网格员”作为新时代智能化的产物,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使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数据化与可视化,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成为可能。
赋能基础管控,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违章和违建现象隐蔽性强,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为此,推行“巡查分析+巡查”模式,首先利用无人机视野广的优势进行巡查,并自动进行智能化分析,随后由执法人员进行地面核查。“空中网格员”的加入使专项执法检查更加精准,显著提高了执法效率,有效推动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打造更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赋能应急救援,助力守护蓝天白云。森林火灾对于生态建设造成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空中网格员”每天可进行十次以上的自动巡查,如发现灾情立即接警,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地面控制中心可根据实时数据,做出进一步的救援和处理。“空中网格员”协助消防救援力量精准开展工作,以最短时间消灭灾情,最大限度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最小科技成本发挥最大警务效能。
赋能农业监管,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开展“非粮化”整治工作中面临的高技术、人力和时间成本问题,“空中网格员”可通过空中摄影搜集分辨率高、现势度高的农田及农作物数据,实现对农田面积的全覆盖普查,显著提高了测绘效率,并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分析农作物种类,显著提高农作物识别精度。“空中网格员”在农业监管中的应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农业高效、绿色、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赋能环境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问题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挑战之一。 “空中网格员”可对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行定期巡查,监测水质变化。一旦发现污染源,“空中网格员”能迅速锁定位置,并将数据传回指挥中心,相关部门可以据此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污染问题。“空中网格员”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提升了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科技赋能,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构建“空中网格员”体系 赋能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当前“空中网格员”新概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思路,赋能社会基层治理智能化,使治理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智能。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基层治理需求复杂多样,全面构建“空中网格员”体系,将数字赋能、大数据思维等先进理念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面构建“空中网格员”体系,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基层治理中的诸多痛点问题,还能赋能智慧治理,显著提升整体治理效能。通过不断完善无人机技术和飞控平台技术,扩展“空中网格员”的应用场景,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可以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空中网格员”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后,将引导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利用数据进行研判、管理与服务,实现从“管控”向“智控”的转变,实现传统治理向无人化治理的跨越,真正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坚实基础。(作者:浙江丽水学院副院长 沈世山)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