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是政府工作的基础,政府工作是财税的保障。财政税收在调结构促转型、抓统筹谋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中发挥着极为的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形势,着眼长远、着手当前,着眼全局、着手局部,着眼产业、着手基础,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资金运行机制、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为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县域财税工作的创新与成效
1.以最优惠政策培育产业,形成了产业基础、税源基础。中央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逐渐清晰,为税制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坚持以制定最优政策为引导,打造政策洼地,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扶持政策,为产业培育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实施完善促进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坚持产业培育发展,加强营造优越的招商环境和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及社会氛围。
2.以科学的投入产出思路抓关键,拓展城市框架和县域交通网络。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工作思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用于交通网络、城市建设、水利与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补齐历史短板,打牢发展基础。城市框架的打造可以美化城市,带动人口、产业集聚和土地增值并创造财富。交通网络的建设,增加便捷交通通道,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交流的便利度;交通设施等级的提升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沿线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交通运输方式的拓展,改善市场主体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运输成本和生活总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实现不同区域间专业化分工的配合与规模经济效应。
3.超前的理念抓金融体系建设,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坚持“不欠机遇”理念,强化前瞻思维,探索多方路径拓展融资渠道。一是以PPP项目加强基础设施的布局与资金保障。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施工与管理要求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的前提下,利用市场资金的成本低、专业管理力量强、建设速度快等优势,实现保证成本降低、保障效益提升,及时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以产业基金为引导加强培育,完善资金保障体系。政府与民营产业基金在基础设施建设、风险投资、产业培育、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上发挥着基础的保障作用。三是以国有企业加强民生事业发展和投入保障。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全国有企业经营性收入,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助推国有企业承担社会经济发展重任。四是以棚改政策加强城市有机更新与资金保障。大力推动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利用棚贷的优势和棚改带来的资金支持,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1.产业培育上缺乏全局思维,产业定力、产业基础和税源基础不稳固。一是农业资源变资金的能力弱。农产品种植点多为存量大,但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不配套,农产品量少时不够卖,量大时卖不掉的矛盾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的市场调节严重不足。二是工业产业变产值,增加值的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优势企业没有形成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配套,产业与产品层次低,规模小,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变服务的能力弱。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缺乏行业引领性大中型企业和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支撑,专业性生产服务业增长缓慢,缺乏高端品牌、高创新率、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大数据体系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消费性服务业落后,旅游业点多面广,但基础设施薄弱,全域化、整体性不强,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因素比较低。公共服务业落后,市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公共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养老服务、托幼、专业培训、健康保健、家庭服务、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
2.城市建设项目上缺乏统筹思维,与自然、传统文化的协调性、与产业的融合性不强,财富基础不扎实。一是城市规划建设同质化特征明显。城市特色不明显,布局不合理,与区域产业的发展定位不相符。二是各城区的道路框架未连接,而房屋已建成。新城区的路网较为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还未得到充分解决,各项基础设施均集中在老城区或新的开发区,导致城区发展失衡。三是各建筑与自然不协调。建筑间的协调性不足,建筑不成风景,未成财富,新旧混杂,土洋结合,相互影响。城市规划滞后、拆迁任意、建设任性、管理薄弱,缺乏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导致本土元素、本地特色明显不足。在功能布局、城市文化、景观美化等各方面均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市经济的壮大、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市民生活的改善乃至县域知名度的提升。
3.基础设施项目缺乏长远思维,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推动影响弱。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结构不够合理;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布局规划优化方案调整滞后,学前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三是交通路网等级低、密度低、结构不合理。高等级公路占比率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各景区间未形成交通环线,许多地方尚未开通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每万平方公里公路网密度和等级公路里程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4.理财用财缺乏前瞻思维,综合效益、长远效益不明显。一是没有充分认识货币的时间成本。穷人思维影响严重,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把握不准形势而导致不敢投入,长期以往以至于陷入“地方缺钱-投入减少-发展停滞-收入降低”的缺钱困局。仅仅局限于算小账、眼前账、局部账而导致不舍得投入,因为缺乏前瞻思维导致不善于投入、投入绩效不高、反复投入。对资金综合绩效的考核局限于眼前的应付,没能使投入资金产生效益、形成资产。二是没有充分认识项目的机会成本。政府的钱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县域发展要遵循财富逻辑,要懂得善于经营财富。要用预期决策思维来判断县域的发展,项目投资应长期考虑而非当年应付,比如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会带动各类产业项目。资金安排要考虑总负债率与收入预期,敢于投资远期和未来,善于用财政的钱、市场的钱、银行的钱,来扩大县域发展实力。三是没有厘清财政平衡与财务平衡的关系。局限于实现财务收支本身的平衡,仅仅强调年度平衡、短期平衡,而没有学会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没有跳出财税看财税、跳出区域看区域。财务平衡是短期资金收支平衡,而财政平衡是长期的、综合的平衡,是包括税收、环境、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平衡。对于有些投入,局部不能平衡的,整体来平衡;短期不能平衡的,长期来平衡;静态不能平衡的,动态来平衡。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投入高、工期长、见效慢,但是从长远和综合效益看,带动地方发展的效益会越来越明显。四是没有充分认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萨伊定律指出,不存在需求不足,经济问题只是因为交换双方的比例失衡,解决办法就是削长补短,增加稀缺一方,过剩自然消除。其实地方发展的需求非常旺盛,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供给质量决定着供给侧适应需求侧的程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和产品、企业、产业等供给体系所具有的特性满足需求程度。投入能够创造节约,基础设施投入越早,成本越省,带动越早;城市建设规划越早,成本越小,财富效应越大,否则曾经的投入会成为下次拆迁的负担;产业发展投入越早,产业培育的收入和综合效益越明显。
三、以科学性前瞻性视角开展财政工作
实干兴邦,愿景带来希望。思维、创新、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地方发展应培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者、实践者、贡献者。地方发展和企业经营一样,一定要放远眼光,要用预期决策思维来判断县域发展,敢于投资远期和未来。要以历史的思维、前瞻的理念、全局的举措,以系统思维、战略布局来统筹兼顾,以前瞻思维和运作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明确财政、财务、业务关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首先要精通业务,明确财务与财政的关系。财务为单位业务服务,保运转;财务总监为集团服务,保发展;财政为地方服务,保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长远规划。领导干部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研究,不以微观评论宏观,不以宏观指令微观,提高理财治税水平。从当前来看,懂行政事务的干部很多,但懂财税金融知识的干部不多,擅长资本运作的干部更少;懂项目重要性的干部多,但能将项目抓落地的干部不多,能谋划项目、筹集资金的干部更少。要改变抓项目不谋资金来源的旧思维,更加全面的谋划和推进项目;要在抓收入、拓展财源、资本运作上下功夫,要能创造性地开展“无中生有”“借鸡下蛋”“借梯登高”“借智生财”等工作。其次是要做好财务,也就是要做好组织收入、资金拨付和绩效管理。要把收入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并加强资金调度,资金拨付超前项目进度,不能让资金等项目,也不能让项目等资金。要树立将专项资金放在国库、而不用到项目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正确认识债务率,不主张不负债,也不主张过多负债,要充分认识货币的时间成本和项目的机会成本。最后要从全县大局出发,充分发挥财政聚财、养财、生财的功能,明确收支目标,收入上要靠产业增收,支出上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2.明确全县、政府、部门、财政关系,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对于全县来说,政府是维护国家安全、消除社会隐患、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生产能力、优化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现象的特殊机构。对于政府来说,政府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而财政部门可以说是政府的财务总监,发挥着计划、筹集、预测和管理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与部门之间、与乡镇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在向上争取资金上有效发挥牵头、参谋和协调作用,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工作合力。要科学界定、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各部门、各乡镇负责项目安排、推进和管理,财政负责资金的筹集分配,并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绩效管理,合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明确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加强学习、科学稳健。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现,政治与经济是否协调就是社会现象。党中央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经济知识,善于做局,做到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要不断提高驾驭实际工作的本领,掌握工作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既要学习领悟中央精神意图,又要通晓省市县发展战略,既要保障县域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又要保障县域形成旅游、文化、生态优势再叠加的特色,既要提升财税金融知识,又要掌握互联网+、智能化革命、制造业升级知识。既要懂宏观经济,又懂微观经济,要善于看天,会看形势、利用工具、了解政策,要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研究,超前谋划,要用预期决策思维来判断县域发展,敢于投资远期和未来。要从以往的道路中看问题,不囿于经验,善于用市场的钱、银行的钱、别人的钱,来扩大县域发展实力。要会看大势,善用钱,要会看懂财务报表以外的东西,只能看清数据的是会计,能够看到基础、形势和机遇,并能善加利用者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既要科学稳健地做好财税工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要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确保县域经济科学稳健地发展。(作者:浙江丽水学院副院长 沈世山)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