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级财政普遍面临收入不足、支出压力加大的困境,由此反映出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客观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产出层次较低。缺乏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环境保护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存在短板,影响了县域内的人口集聚,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城市发展差异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困难,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和市场机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高素质人才匮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主观方面:一是生态发展科学规划理念滞后,工作前瞻性不强。对发展趋势的把握不准,对地方特色开发不够。二是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对工作不主动谋划而被动应对,面对困难不是积极攻坚而是消极回避。三是服务市场主体意识不强。习惯于计划体制而非计划工作,会指令不会指导,会指导不会引导,对企业是市场主体的认识不足,服务企业能力水平不够,缺乏主动性,干部不敢跟企业老板打交道,都是“退避三舍”、“避而远之”。四是项目意识不强。发展靠项目,产出靠投入。对项目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不懂“谋划-规划--计划”的链条,项目谋划不多、不大、不精、不衔接,运用把握政策谋取项目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强,对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知识产权等重视不够,精简政府审批、加快转型升级、活跃消费市场等仍处于被动状态。
二、怎样看当前县域发展形势
马克思主义有个基本的观点:各种事物、现象都是矛盾统一的,事物的发展道路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前进的。企业发展是如此,县域发展也是如此,总是充满波折曲折的,只有人情事物发展的这种辩证特征,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才能准确认识到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和县域发展,既有普遍的规律,也有特殊的要求,看问题既不能“一团糟”,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也不可能“一片好”,盲目乐观、为所欲为,而是要“一起干”。根据发展经济基础、潮流趋势、发展机遇,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三、怎么摆脱当前的县域财政困境
一是压减支出,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以控制支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加大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支出,让社会看到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希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扩大税收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寻求新的经济发展。三是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和支持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县域经济,助力发展。
四、怎样化危为机,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是要抓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机遇。一是怎样发挥干部的主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形成“资源”表明人力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没有人才的使用,任何社会财富也不可能创造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一个干部发挥了“英雄”的作用,就能干出不一样的事情,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创业团队,乡村的发展取决于致富带头人,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实干的企业家,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资金、项目,如果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干部和群众,加上新的理念、好的工作作风,项目和资金就会争得来、争着来,就不会忙手忙脚。二是怎样化危为机,把握机遇。危和机总是并存且会转换的,应对危机的关键就在于不要被表面的东西牵制,而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目前来看,绿色发展已成为“十四五”的主旋律和主色调,面对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关键看怎样谋划产业和项目。从发展主流看环保产业、健康产业、数字产业势不可挡,主要看怎样尽快布局和落地。三是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放远目光,要打实平台,迎接机遇。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主动研究对接国家政策变化动向,并落实到可操作的“指标、项目、行动”中,为县域经济和百姓增收打造稳定的收入来源,为社会发展打造稳定的环境。(作者:浙江丽水学院副院长 沈世山)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