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医疗器械集采公布入围者名单 7000亿元市场谁主沉浮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22





  今年10月16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公告,公开即将启动的首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即冠脉支架采购明细。


  就在一个月前,国务院召开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在深化药品集采的成果后,医用耗材也将实施集中采购,重点破解标准不一、分类不清等问题。集采最快今年11月确定最终结果,并于2020年1月实施中选产品使用。


  靴子落地,引来各方关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突破7000亿元。兴业证券也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医疗器械集采将带来两个变化,其一,相关耗材价格降低;其二,国产耗材替代国外产品的进程加速。


  兴业证券的预判,是基于药品集采的结果导向。大健康板块,细分行业复杂,若简单区分,可分为药品、医疗器械、服务等三大内容。药品经过多年集采洗礼,变革逐渐稳固成各个阶段性成果,如国内药厂异军突起、国内创新药研发实力渐长,医疗器械可引以借鉴。


  而所谓高值医用耗材,目前率先面向进入体内的医用器械,本轮首批的品种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冠脉支架。不过,考虑到药品集采也是循序而进、扩大采购范围的过程,未来不排除体外医用器械进入集采名单。


  集采的蝴蝶扇动翅膀,带来的效应深远且漫长。药品集采开展多年,落标的上市公司通常当日股价暴跌,中标者则大涨,进而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资本运作产生连环改变。药品的今天,可能是医疗器械的明天。


  谁会吃到第一块蛋糕


  到目前为止,A股上市的医疗器械概念股多达85家,但其中不少上市公司的器械板块占比非常小。因此,剔除非医疗器械为主营产品的上市公司,实际数量并不多。


  这其中,迈瑞医疗、新产业、乐普医疗、金域医学、欧普康视、大博医疗、英科医疗、鱼跃医疗、迪安诊断为佼佼者。


  截至今年9月30日,迈瑞医疗(300760.SZ)总市值高达4230.6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同行。第二梯队以400亿元—700亿元为区间,新产业(300832.SZ)、乐普医疗(300003.SZ)、金域医学(603882.SH)依次排列。第三梯队以200亿元—400亿元为区间,欧普康视(300595.SZ)、大博医疗(002901.SZ)、英科医疗(300677.SZ)、鱼跃医疗(002223.SZ)、迪安诊断(300244.SZ)等位列其中。


  尽管第二、第三梯队的各家上市公司,市值远不如主营药品的企业,但不排除医疗器械集采开展后,诞生一个甚至多个市值千亿的公司。


  根据公开名单,首轮冠脉支架集采,国内上市公司包括乐普医疗、微创医疗(00853.HK)。其中,乐普医疗在今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座谈会上,还曾代表医疗器械企业发言。


  根据海通证券的一份研报,药品集采单一品种中标,单品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3亿元,医疗器械可作为参考。今年上半年,乐普医疗实现营业收入42.38亿元,心血管产品(如冠脉支架)带来6.78亿元收入,同比下降25.41%。港股上市的微创医疗,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72亿元,心血管产品5.91亿元。


  这两家吃螃蟹的上市公司,在首批冠脉支架集采后,销售规模有望大幅提升,进而或带动资本进场,推动市值朝千亿关口迈进。截至今年9月30日,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的总市值分别为608.32亿元、487.8亿元。


  而如果未来医疗器械集采进一步扩大范围,向体外器械敞开大门,甚至附加值不高的检测试剂、保健设备能有所获益,那么惠及到的上市公司就更多。


  按此分类,迈瑞医疗、新产业、大博医疗、鱼跃医疗的主营产品,如呼吸机、注射泵、监护仪、CT机等,可归为体外器械范畴。金域医学、迪安诊断主营产品为检测试剂,欧普康视的产品为矫正视力眼镜,属于保健设备。


  研发决定未来


  医疗器械集采后,食药监局会要求国产医疗器械的产品质量看齐进口产品。这些年食药监局加大质量检查,在2019年,就进行过四轮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核查。


  不过,根据四轮核查报告,不少主营医疗器械的上市公司,在各个环节的把控上,存在明显问题。鱼跃医疗、港股上市的启明器械(02500.HK)等先后被点名,核查报告显示,两家上市公司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均被要求限期整改。


  对此,《投资者网》就整改是否到位、未来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等问题,以电话和邮件方式向鱼跃医疗求证,对方表示,证券事务代表会检查邮件,但鱼跃医疗一直未予回复。


  参考药品集采的阶段性成果,上市公司的费用结构也将发生大幅度变化。医疗器械企业内部,过去是轻研发、重销售的思路。因为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业绩主要依靠销售团队的推广能力,因此销售费用远高于研发费用;集采推广后,产品质量看齐进口产品,将倒逼上市公司重视研发,甚至花重金开发创新医疗器械。


  换言之,哪家研发费用支出越大,意味着创新能力越走在前列,越有机会成为头部企业。本次疫情,被视为患者福音的ECMO呼吸机,几乎全部依赖德国进口,中外技术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但也机遇无限。


  根据Wind统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普遍不高。截至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亿元的仅有6家。同期迈瑞医疗以9.03亿元高居榜首,微创医疗、乐普医疗、鱼跃医疗也各自达到5.15亿元、2.97亿元、1.82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被视为技术含量不高的检测领域,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两家企业也非常重视研发。今年上半年,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9亿元、1.25亿元,超出很多主营呼吸机的上市公司。


  对此,《投资者网》就市场与研发前景等问题,向金域医学求证,对方表示,“国内检测市场正加速创新变革与整合转型,医学检测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公司加大医检技术创新和诊断信息赋能,努力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销售模式将巨变


  过去不被重视的研发将成为新的掘金风向标,但另一边,过去沉淀大量成本的销售费用,却要迎来巨变。


  集采招标医疗器械产品,代表着医院会按照要求,批量采购中标企业的器械。在过去,医院买哪家公司的器械,决定权在医生手里,因此行业存在大量行贿行为。集采落地,将沉重打击带金销售。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大博医疗两名经销商曾多次向福建石狮市医院的骨科医生行贿,共计金额366.73万元,最终经销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无独有偶,该网站还公告,主营矫正视力眼镜的欧普康视,其经销商也曾行贿,对象为湖北荆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医生。


  行贿之风,行业屡禁不绝。对此,《投资者网》就公司内部是否对带金销售行为进行整顿,分别致电大博医疗、欧普康视求证。


  大博医疗表示近期董秘出差无法回复,欧普康视则表示:“公司在和经销商的供货协议里明确要求合法经营,如发生违法行为将解除供货合同。公司在每年的经销商会议上也举行合法经营方面的培训。公司后续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督导。由于公司增加了不少营销服务终端,营销费用有所增加,与销量的增长一致,属于合理范围。公司的直销比例处于增长态势,这个趋势预计会保持下去。”


  两起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经销商向医生行贿。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销售模式,分为直销与经销两种,因为开拓市场难度较大,所以很多交易由经销商贡献。2017年至2019年,微创医疗从经销商获得收入分别为1.9亿元、2.76亿元、3.93亿元,占营收比重达89%、89.6%、87.1%。


  采用经销商渠道,好处在于减少销售费用开支,但对消费者而言,产品价格因存在中间商被抬高,甚至上市公司也时常与经销商发生纠纷。经销商,已经成了医疗器械企业的痛点。


  以乐普医疗为例,旗下主营诊断试剂的控股子公司——乐普诊断先后被广州、武汉等2家经销商告上法庭。对此,《投资者网》就乐普诊断是否会改变销售模式向乐普医疗求证,对方表示,目前公司处于静默期,暂不回复。


  大博医疗则在今年半年报表示,由于公司在福建、陕西等地采取产品直接配送,即取消经销商环节,因此市场开发成本增加,销售费用提升至1.39亿元,同比增加25.22%。


  一旦医疗器械集采规模化铺开,参考药品上市公司的销售模式变化,经销商可能会逐渐消失,高企的销售费用也会降低。这是因为医院与医疗器械企业,在集采大会通过中标确立订单,不需要中间环节,但到了那时,上市公司的销售团队的规模甚至存在的必要性,可能都会被重新考量。


  收购浪潮的前车


  收购,成了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这些年做大规模的风向标。乐普医疗、微创医疗、鱼跃医疗等企业,先后在海内外寻找标的,展开外延式扩张。


  该扩张最明显的效益,就是公司规模迅速壮大,营业收入迅速提升。据Wind统计,前些年热衷收购的乐普医疗、微创医疗、鱼跃医疗,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42.38亿元、21.72亿元、34.21亿元。


  而未来医疗器械集采若扩大品种范围,因为器械产品的研发需要相当长周期,收购将成为重要的捷径。上市公司收购标的,把标的主营产品报送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纳入医保,再竞标集采。这个时候,收购和集采将成为中型企业弯道超车的机遇。


  不过,能否消化收购标的,如是否带来实际效益、收购产生的负债能否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也摆在医疗器械上市公司面前。


  这个时候,净利润与商誉等两项财务指标结合比对,是考察上市公司收购成果的一个窗口。


  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乐普医疗、微创医疗、鱼跃医疗等实现净利润11.4亿元、-4.64亿元、11.19亿元,各自商誉为27.42亿元、11.42亿元、8.37亿元。


20201022095310963.jpeg


  对比数据发现,除了鱼跃医疗的商誉小于净利润,乐普医疗与微创医疗的这两项数据形成倒挂。乐普医疗前些年大举买买买,还进入药品领域收购浙江新东港药业;今年上半年,浙江新东港药业收入同比降低15.5%,但乐普医疗未对该标的商誉进行减值。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微创医疗。微创医疗近几年进行海外收购,但今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同比下降12%,导致微创医疗的净利润出现亏损。


  对此,《投资者网》就收购标的质量、商誉是否会减值等问题,向乐普医疗、微创医疗求证,但对方一直未予置评。


  以前车之鉴,可观未来。医疗器械集采即将启动,未来已来,变革即将开启。(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蔡俊)■


  转自:投资者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