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的通知。将现行放射检查(DR、CT、核磁)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26项,让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楚、收费更明白,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CT检查降价 DR新技术纳入收费
根据各地最新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部分传统CT检查项目的价格正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基于DR(数字X射线成像)的新技术正逐步被纳入收费体系之中。
为减少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绑定,《指南》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跟着检查效果走,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
此外,《指南》中还新增了若干关于DR技术的收费项目,包括床旁X线摄影、动态X线摄影、体层摄影成像、影像拼接成像和造影成像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动态X线摄影作为一个专项被单独纳入。这些收费项一方面反映出了DR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也表明了医疗机构在技术选择方面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能性。
虽然CT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影像检查手段,但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着过度使用的情况。以CT平扫为例,随着技术发展,CT设备排数已经从16排、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256排等,CT设备排数越多,也就“切得越薄”,可以呈现更加清晰的影像;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更高的设备价格和医疗机构更多的收费立项诉求,部分地区根据排数的增多,叠加收费。而在日常,除了冠状动脉病变外,其他检查64排以下的CT扫描就基本足够。本次《指南》明确,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但是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在满足临床检查收费需求的同时,根据服务产出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而患者一般体检筛查时用到的常规CT检查层厚是5mm,也达不到加收的标准。
DR新技术临床价值逐步提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DR已经不再是单单的传统数字X线摄影。基于DR平台的多项新技术正在提升影像诊断的精准度,并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例如,动态DR技术通过连续成像,实现脏器与关节的动态功能评估,尤其在骨科、消化道检查中具有明显优势。立位三维锥束CT技术结合了动态DR与CBCT的优势,能够在患者站立时进行三维成像,对于自然站立下的关节、脊柱、下肢的诊断尤为关键。此外,基于DR平台的影像拼接成像和全消化道造影等技术,也拓展了X线的应用范围。这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影像诊断的精度,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低辐射、高效能的检查手段。
一“增”一“减”背后的平衡逻辑
CT检查的降费与DR新技术收费的推进,背后是医保政策对患者和经济负担的双重考量。一方面通过降低CT检查价格、规范CT使用,有效遏制过度检查的现象,减轻患者和医保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将临床价值高、辐射剂量低的DR新技术纳入收费体系,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保障整体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分配。这一“增”一“减”的举措,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推动了技术创新,让患者在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DR新技术纳入收费项目,反映了国家对先进医疗技术的认可与鼓励。相信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技术的创新,医疗资源的使用将更加高效。(刘莎)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