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呼唤中医药人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7-20





  近日我国中医药发展新政频出。

  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专门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给予资金上的政策支持。同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两份文件都重点关注了综合医院、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的发展建设,引发业内热议。

  在国家对中医药的利好政策下,中医发展生态链上的机会依然充满想象。

  尽管机会显而易见,但是中医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能抓住机会的人。纵观历次国家出台的中医药政策,人才建设基本上都是必然提到的内容。中医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国家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可谓是花了大力气。从院校培养、临床规培,到医师定考、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人才建设贯穿了医生执业生涯的始终。

  一名坐诊的主治医生至少要经历十年刻苦学习、临床历练和考试评价。可是,优秀的医生培养出来了,很多业务精湛的中青年医生却苦于没有知名度,没有口碑,临床上没有病人的“三无”尴尬境地。原本该治病救人的医生又要去分心研究自我品牌营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如何评价医生的能力,树立个人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让青年医生也有客观真实的评价,把对的医生推荐给适合的病人,破除患者就医的认知壁垒,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仅有优秀的中医人才还略显单薄,未来还亟须推进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方案》中提到,“推动实现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什么是好中医?并不是谁的堂口大就认可谁,而是谁的医德高、医术好就认可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口碑秤”。可是,什么是口碑?有人说好就是好?“三人成虎”自古有之,治疗存在的失败概率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建立一套甚至几套客观且具有公信力的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是中医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据笔者所知,5年前已经有企业对标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打造中医医疗机构的认证体系,不过单纯对于医院的硬件认证还是远远不够的,医生的水平认证也不能只停留在职称这一个层面上,应该综合各项指标给患者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认识标准。

  毋庸讳言,名医大师通常都集中在那些综合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集聚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诊疗和科研的双重高地;公立医疗体系也向来都是民生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就中医药发展而言,社会办医也是综合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他们当中也不乏“明医”,其医德医术在当地也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因此,除了打造自身优势学科、发力细分市场外,社会办医等中医药机构在助力构建中医发展生态链中,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几年前,在“互联网+中医”正处于投资风口之时,中医发展生态链企业就已大量涌现,以问诊平台、药品配送机构、诊所运营管理系统等为代表。这一有益的探索,让整个中医产业更饱满充实。中医需要互联网,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懂西医,还需要更多懂金融、懂网络、懂营销、懂运营的精英,投入到这个朝阳产业中。

  随着社会新业态以及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开拓创新,如何提升中医药机构运营管理,成为业界关注的课题。运用现代数据分析与管理手段赋能中医药机构日常运营,不失为一种思路。自动化系统在减少了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比如药房自动药品分拣,理疗机器人等,从各个角度完善中医大数据管理。传统中医是经验医学,通过医书传承下来的医案就是数据,病证怎么诊、药品怎么用、愈后怎么防,均用文字记载。而在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将得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手段来保存、管理、读取相关数据,使其诊疗更具有精准性和可靠性。

  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博大精深,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具有跨学科、兼容并蓄的特质。因此,笔者认为,还是要靠深谙中医之法的跨界人才。中医药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在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需要企业和投资人在关注诊疗服务发展机会的同时,抓住非诊疗类的中医机会,特别是中医发展生态链建设。多领域多角度融合发展,这将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产业的腾飞插上翅膀,与此同时,让医生和患者各取所需,各有“获得感”,从而为健康中国的美好生活图景保驾护航。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