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4家,基金数量5849只,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91万亿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募基金源起于一个并不被特别关注的地级市淄博——1992年11月,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成为我国内地成立的第一家投资基金。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成长,公募基金取得了显著进步。展望未来,公募基金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曾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王连洲近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从淄博基金试点探索到南方、国泰基金发行
1992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复〔1992〕424号文批准设立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同年12月1日,该基金在淄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注册号16411329─8。这是内地第一家公司型封闭式投资基金。
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由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淄博市信托投资公司、交通银行淄博市支行、山东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山东信托投资股份公司共同发起,以公司形式注册登记,总规模为面值3亿元人民币,首期发行1亿元,期限8年,主要投资于淄博市乡镇企业以及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的有关产业的股票或股权,同时也可投资于其它有价证券。1993年8月,该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淄博基金具有多重意义,拉开了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序幕,是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有益探索。该基金设立,意味着在债券、股票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有价证券,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证券市场,为乡镇企业筹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王连洲对《证券日报》记者称。
1993年上半年,淄博基金引发了短暂的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的热潮。但基金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多数基金的资产状况趋于恶化,从1993年下半年起,中国基金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1997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次颁布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行政法规,为基金业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获准成立,分别发起设立了一只规模均为20亿元的封闭式基金,即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1998年内,我国共设立5家基金公司,发行了5只封闭式基金,募集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年末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07.4亿元人民币。1999年,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增加到10家,被称为“老十家”,全年共有14只新封闭式基金发行。
“1998年,南方开元、国泰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之后公募基金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业内专家对于1998年首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和首批公募基金发行的意义,虽然表达有差异,但内涵并无迥然。
鹏华基金稳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姜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1998年首批公募基金成立,标志“新基金时代”起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其发行的各类产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全新的投资渠道。公募基金在随后的20年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主要力量,也为投资者带来了长期丰厚的投资回报。
重要里程碑—《基金法》
《证券投资基金法》(简称《基金法》)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
1999年3月30日“投资基金法”起草领导小组、顾问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王连洲被任命为起草工作小组组长。2003年10月28日,《证券投资基金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前后耗时4年半。王连洲对这其中的艰辛记忆深刻,“召开过大大小小的包括国际国内专家学者、行业人士以及基金投资者参与的各种讨论会、座谈会难以计数;直接或间接参与讨论基金立法的人员不下数千;专门以书面形式征求各省市有关单位和业务部门的意见,反复易稿不下数十次。”
由于历史局限性,当时我国投资基金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基金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基金业绩不稳定;持有人承担全部风险,而基金管理人却照拿管理费;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可以说这是投资基金立法的社会背景,也是规范基金运作的现实需要”,王连洲对记者说。
“争议,激烈争议”。在整个“投资基金法”起草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这种氛围。“对于产业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究竟在资金的筹集模式、组织形式以及运作规则上和证券投资基金存在哪些具体区别?分歧往往很大。”王连洲说。
“2004年6月1日,《基金法》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基金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基金法着力于保护投资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基金法生效后,基金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管理规模迅速增长,明星基金不断涌现。”姜山称。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最先颁布的《基金法》实施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争议比较多的是基金的组织形式、投资者利益保护、关联交易限制、基金未来的发展等,大家认为有必要做出修订。当时,王连洲不断呼吁修改完善《基金法》。
2012年、2015年,《基金法》经过两次修订。非公开募集基金纳入了调整范围;明确规定了有关基金从业人员的信用、诚实、谨慎、勤勉义务以及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对基金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强化了对基金管理人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维护基金管理人的独立运营等等。
不断完善的《基金法》成为行业发展的法律保障和重要的推动力量,行业步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与财富管理蓬勃发展
“中国基金业是在不断完善法制和市场持续创新两股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基金业,特别是公募基金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中国财富管理的蓬勃发展。”王连洲说。
目前,公募基金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这也引发了理财观念的革命。在财富管理扎根中国的过程中,公募基金无疑扮演了启蒙者、先行者、催化剂的角色。1998年之前,理财渠道单一,无非就是买国债、存银行。1998年后,在基金赚钱效应的引领下,蜿蜒流淌的“理财”细流终于汇聚成财富管理的洪流,财富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在中国大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几十年来,中国基金业不断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中国基民的规模更是高达6亿人。
“目前,银行理财、信托理财、私募基金等等理财形式,与公募基金构成了多元化的理财市场,财富管理将深刻影响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称。
公募基金立足本土,坚持市场化创新,不断地推出适合投资者的基金产品,引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稳步壮大。
近日,“摊余成本法定期开放债券基金”产品备受市场关注。有业内人士称,该产品被部分业内人士定义为去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以来,短期理财产品的一大重要转型方向。
类似这样的创新,每天都在市场上发生着。
1998年,南方开元、国泰基金两只封闭式基金成立,相对简单的运作模式为公募基金发展积累了管理经验。进一步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扩大投资者队伍的呼声渐高,开放式基金应运而生。2000年10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颁布实施,一年之后,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随之,南方稳健、华夏成长相继亮相。到2003年底,国内开放式基金数量开始超过封闭式基金,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形式。
2004年,拥有传统指数基金特点,并有实物申购赎回机制的ETF基金诞生。ETF基金由于具有开放式基金灵活的申购赎回机制,充分的信息披露等特质,赢得了投资者认可。种类繁多的公募基金也为投资者挑选和配置基金提高了门槛。2017年9月,首批6只公募FOF获批发行。FOF基金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投资基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资产类别。为了弥补基金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容易出现大幅折价交易的短板,中国创新性地开发出LOF.LOF结合了银行等代销机构和交易所交易网络的优势,为开放式基金销售开辟了新渠道。
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委外定制基金、FOF基金、养老FOF、基金余额宝……
创新可谓“无处、无时不在”。
产品和业务创新之外,公募基金业在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等制度层面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从强调股东均衡、需要金融机构背书到允许自然人成为股东,从限制外资股东到逐步放松限制,多元化的股东主体格局形成。2013年8月,第一只采用浮动费率的权益类基金成立,管理费与基金业绩直接挂钩。2013年、2014年,天弘、中欧等基金管理公司先后推出管理层及员工持股计划。
公募基金业,逐渐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激励约束机制。
2012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协会成立,标志着在行业管理制度安排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和发展,增进业内沟通,推定业务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鹏华基金稳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姜山对记者称,协会秉承“自律、服务、创新”宗旨,引导基金公司和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自律,积极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基金公司的产品和治理结构由此发生积极变化,私募基金此后亦纳入监管范畴。公私募基金协同发展,共同改善直接融资效率和长期资本形成能力。
行业制度创新,不胜枚举。2013年8月13日,为规范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公布实施;2016年10月11日,《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参与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指引》公布实施,护航沪港通、深港通;资管新规实施后,要求继续清理分级基金与嵌套产品,2017年9月1日,《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规定》公布实施;2009年4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发布实施,明确公募基金可参与科创板股票IPO的战略配售,并对具体可参与基金的范围、参与配售的规则及限制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
对于未来基金业的发展,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如是说,将来公募基金仍是最好的资产管理方向,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发展方面,还会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转自:证券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