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力促技术创新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6-26





  全球产业转移加速推进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发生了五次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分别是:第一次,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启产业转移,美国是被输入国;第二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实施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三次,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转移;第四次,中国改革开放加入WTO,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第五次正在进行中的产业转移始于2012年后。而当前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等多项因素无疑将加快这种转移速度。

  总体而言,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政策与商业环境是决定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关键指标。贸易转移的趋势也会促进相应国家推动政策吸引外资,例如近期越南与欧盟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正试图通过耗资450亿美元的东部经济走廊计划来改善泰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从目前看,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较具有发展潜力。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来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我国都应坚定选择向以科技创新为新动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考虑人力成本、效率、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仍然在制造业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目前显然较其他东南亚国家有优势。例如,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贸易物流能力报告》中,泰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指标的排名为第41位,越南第47位,而中国排名第20位。

  在逆全球化浪潮抬头的趋势下,低端产业转移恐难避免,高技术产业具有更高壁垒,是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从转移难度来看,纺织服装、轻工制造等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转移速度最快,机械、电气、IT领域等高技术出口商品的制造业转移可能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因而也留给中国以更长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

  持续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移动

  中国早已进入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的阶段。宏观来看,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已处于再平衡之中,从侧重制造业、出口增长转向侧重服务业与国内消费;另一方面,从OECD的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国内附加值率持续上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早已开启提升产品附加值、保量提质的进程。因此,目前的逆全球化趋势的抬头只是作为外因,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加速升级的紧迫性,而不是刚刚开启这一趋势。

  以综合实力而言,中国在制造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竞争者是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观察OECD组织的全球价值链数据可见,制造业细分领域中,中国的优势产业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业;美国的优势产业为化工、非金属矿物制造(医药、石油)、仪器制造(医疗器械等)、农产品;德国的优势产业为汽车制造业、化工产品(医药等)、仪器制造(医疗器械等);日本的优势产业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仪器制造业。不过在细分产品上,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过去经常有声音诟病中国的出口附加值较低,从结构上中国出口确实略为偏向国内附加值率较低的行业。以2015年的全球价值链数据来看,移动设备与信息技术产品对我国出口的贡献和产品中的国外附加值率均为最高,此外,纺织服装、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对于我国出口的贡献也位于前列。移动设备与信息技术产品、纺织服装、电气设备中用于出口的进口比例最高,显示在上述领域我国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高。

  近年来,中国在持续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移动。在机电设备、塑料橡胶制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方面,中国显示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并存在进口替代和升级的潜力。以附加值视角看,我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绝对实力全球排名比较靠前的行业依次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机械行业>汽车制造业>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动态来看,提升幅度大的行业意味着更为明朗和乐观的发展趋势:2005年至2016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幅度排序依次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机械行业>汽车制造业。

  从中德美日韩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来看,高端制造业是各国的必争之地,中国要战胜当前挑战,成为制造业强国、实现至少在某些领域的超越的途径唯有不断的研发和技术进步、建立品牌,否则会像日本一样逐步丧失掉原本非常强劲的竞争力。

  PCT专利申请量从另外一个维度证实中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变迁和技术进步的一个有效衡量指标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PCT专利申请量(PCT是指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即《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人可通过PCT途径向多国递交国际专利申请)。

  从国别分布来看,美国的PCT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40%左右降至2018年的22.3%,中国占比从2001年的1.6%左右升至2018年的20.9%;日本占比近十年来稳定在20%左右;德国从2001年的13.0%降至2018年的7.9%;韩国则从2001年的2.1%升至2018年的6.7%。可以发现,美、中、日三国PCT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52.4%上升至2018年的63.0%。

  分技术领域来看,2018年,在电气工程、仪器、化工、机械工程、其他5类共35个技术领域中,中国在6个领域内领先,分别是电气工程类的视听技术、电子通信、数字通信,仪器类的控制,以及其他类的家具与游戏、其他消费品;而在电气工程类的基础通信处理、半导体,以及仪器、化工、机械类的诸多技术领域都存在明显差距。

  金融供给侧改革助力新动能培育

  为应对全球领域的技术转移,各个国家均从多个维度调动资源推动科技的创新,这其中重要的一个抓手是金融,金融发展如何服务好实体经济,服务好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是一个根本命题。

  股权融资是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偏爱的融资方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包括:由于国企挤占、银行信贷额度受限等原因,贷款融资成本较高;债券市场主体是国债,且以机构投资为主,信用债融资仍有制约;股权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不发放股利或支付很少的红利;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超额利润的吸引力;可以得到投资者的政策引导、行业资源引进、市场拓展、资产价值认可等方面的支持。

  上述原因决定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将科创板的目标设定为“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设置了包容性的上市条件:“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并允许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企业上市”。

  科创板的行业定位契合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发展方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业定位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三个主要方向,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

  “金融活,经济活”,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的具体体现。

  当前,全球产业转移在加速推进,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变化。不论从国际因素还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因素来看,我国都应该坚定选择向以科技创新为新动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创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从中国创新型企业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来看,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也具有必然性,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的具体体现。(谢亚轩)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抓住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赵昌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的发言可以用三个观点来概括:第一,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或者产业变革的机遇,直接决定着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
    2017-03-20
  • 中国制造业供给指数首次发布

    3月20日,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联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Mysteel中国制造业供给指数(MMSI:Mystee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ly Indexof China)首次发布。
    2017-03-21
  • 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水平稳中有升

    中国质量协会10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2016年)》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水平稳中有升,质量损失率持续下降。
    2017-04-11
  • “中国制造2025”引领 制造业从“大”到“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持续引起海外制造业专家和舆论的普遍关注。
    2017-04-1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