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不动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者:殷轶良    时间:2015-04-08





自主研发不动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创新驱动当仁不让地成了焦点和热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智能制造等话题红红火火,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2025也格外引人瞩目。3月13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长期工作在工业战线的基层单位,在欣喜之余也有颇多感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综观近现代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这些年来,我国依靠自主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超级计算机等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部201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也非常亮丽: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预计达到134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总量保持第二,国内的有效发明专利预计达到66万件。但不能不说的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全球格局看,当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创新型。包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西欧的英、法、德和荷兰、比利时、爱尔兰,中欧的瑞士和奥地利,南欧的意大利,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全球的99%。

  稍加归纳,发现如此分布很有深意:创新面前无老本可吃,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双双落选。爱尔兰、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的入选,则颠覆了传统印象。最令人惊叹的则是北欧4国集体入选,虽然他们是举世公认的高福利国家,自然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创新才是这些国家安身立命的根基。亚洲则是日本、以色列加“四小龙”,虽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贵”,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全球制造前五强中只有中国被划为效率型,其他均是创新型。虽然中国R&D占GDP比重超过2%,但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其他创新国家一般在30%以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技术瓶颈”的严重制约。

  企业应是创新的主角

  从企业看,2014年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公布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强企业”排行榜,日本以39家创新企业居全球之冠。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日本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的数量为7038人,居世界第一,美国以35家创新企业居第二位。韩国进入2014年全球创新企业排行榜的有4家,与德国并列,但忧患意识并没有消减。据韩国产业技术评价管理院称,在主要十几个产业种类中,韩国比中国技术领先不到2年。在生物领域,韩中两国的技术差距只有0.7年,在移动通信领域为0.9年。而韩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半导体和汽车,韩国领先中国也不到1.5年。其实,中国大陆进入2014年全球创新企业排行榜的,仅华为1家。

  从专利看,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企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显然为数太少。最近中国有关部门查处了反垄断第一大案,美国高通公司认罚60.88亿元(约合9.75亿美元)创中国反垄断纪录,根本原因是高通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厂商之一,滥用市场支配行为。反过来看,为什么高通公司能滥用、敢用其垄断地位呢?掌握芯片销售只是一个方面,专利才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目前,高通在CD鄄MAWCDMA和LTE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组合的市场份额为100%;CDMAWCDMA和LTE无线通信终端基带芯片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具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过去5年间,高通仅专利授权费收入就高达300亿美元。

  即使在一些中国引以为豪的领域,也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智造的绚烂名片,但在主要零部件方面不得不依赖日本三菱、日立和德国福伊特等厂商。工业机器人近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机器人本体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25%,核心基础零部件才是利润源头(减速机约占35%,伺服电机约25%,控制器约占15%)。不幸的是,除本体外中国大量依赖进口,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仍然有可能沦为“代工厂”。中国稀土出口量占全球的90%以上,烧结钕铁硼又是目前稀土永磁材料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中国也占全球份额的八成。但日立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600多项与烧结钕铁硼相关的专利,中国产的钕铁硼想要出口国际市场,还得向日立缴纳专利费。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驱动

  这些事实足以让国人警醒,也足以对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的反思。全球著名的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

  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但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却存在着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比较优势向来被看成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命脉所在,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核心优势呢?

  近来中国出口增速有所下滑,温州东莞不少工厂纷纷关门。这些工厂往往是为欧美品牌做代工(中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还不到10%,90%以上是替外国品牌“贴牌”生产),但近十年来欧美采购正向生产要素更低的地区转移,订单的减少必然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境。

  当今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前夜,比较成本的优势正在弱化,在某种程度上,产业链分工正在“逆全球化”,制造正加速回流发达国家。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引起了需求下降,迫使更多的跨国企业既要“节流”,在传统产业中更多的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重新自主生产挤压出利润;又要开源,开拓更多的新兴产业“蓝海”。当然,对中国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智能制造、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亟待以创新而不是以产能规模填补。

  可为什么还有些人对招商引资唯命是从,对自力更生说三道四,对科技创新叶公好龙呢?根本原因就是对GDP的盲目崇拜。在我国的GDP构成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大量无效率、低效率的企业贡献的。这些企业效率低下,微利经营,一旦经济增速低于8%,企业特别是重工企业就成了重灾区。以前一些地方为了做大GDP,不惜刺激低效率企业生存发展,给予市场和财税优惠等补贴政策,但这些刺激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占用了社会资源,对其他靠内生发展的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高效率企业不断替代低效率企业,才是社会创造财富的不二途径。工业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上有助于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新常态强调GDP要转向质量效率型和集约式增长,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上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好大喜功、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时有发生的病根。湖南某县将5.8亿元工业总产值虚报为44亿元,就是一个最极端的例子。

  新常态和“工业4.0”紧密相连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背景下,中国制造要蜕变为中国智造,就必须加快工业1.0升级、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只有将信息化与工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流程管理的数字化、企业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制造的云端化,不断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开拓新市场,从而在未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占得先机。

  目前,中国的航天装备、通信装备、能源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钢铁、石油炼制、家用电器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仿,理应成为重点突破方向。今年,国家又设立了总规模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创新创新再创新”,应成为中国企业的座右铭。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