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商务部将出台支持首发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首发经济是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发展首发经济 推动消费升级
推动消费市场升级发展,以业态创新为引领的首发经济是抓手之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指出,首发经济发轫于首店经济,首店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首发经济则在其基础上体现出“三个转变”——对象从最终产品向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各阶段转变,功能从消费型首发向生产型首发转变,形态从单一的商圈经济向多业态融合的产业生态圈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表示,首发经济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成长过程伴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潜力活力释放,这也是首发经济不断强化势能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相应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调整,从中长期看,消费升级是趋势,随着消费习惯、消费模式的变化,该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也是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国首发经济持续发展。202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各增开首店数百家至上千家。多个城市相继发布政策文件支持首发经济发展。例如,北京提出对品牌首店入驻和开业进程中所涉及的项目选址、登记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等,靠前服务,对亚洲首店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重庆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消费新场景提档升级。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也对高能级品牌首店予以积极支持。
中国市场吸引更多国际品牌
伴随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国内外品牌积极参与首发经济活动,开展产品首发、首秀、首展以及开设首店、总部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开的204家全国首店中,海外品牌门店约70家,占比34.31%。这些全球首店落地中国看中的是14亿多人的中国大市场。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与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吸引国际品牌的首要因素。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国际品牌希望通过首店效应抢占市场先机。
同时,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是吸引国际品牌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制造,再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国际品牌提供了便捷的生产和物流支持。而国际品牌在中国开设首店,既是对中国市场潜力和消费实力的认可,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对这一趋势,相关部门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提升本土品牌竞争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国际品牌的到来。
围绕首发经济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
首发经济强大的“品牌效应”将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与优质供给资源集聚,激发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以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认为,如今,首发经济已超越单一品牌或门店的局限,深入贯穿于从首店到总部的整个产业链条。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关注品牌的首次亮相,还需重视与首发经济活动相关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显著扩大首发经济的影响力。
构建首发经济专业服务生态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首发经济的拓展延伸提供坚实基础。加快发展首发经济领域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或积极参与全球传播媒介和行业高峰论坛等活动,提升首发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推动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强化城市品牌建设。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迹,打造与首发品牌联名的IP,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依据城市经济基础和产业特点,明确战略定位,形成鲜明的产业集群。
完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制定针对首发经济的专项财税政策,明确其界定标准,并细化鼓励对象、奖励标准及方式、资金安排等具体内容,引导更多企业参与首发经济活动。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首发经济绿色服务通道,降低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门槛并优化贷款流程,以便为企业引进高能级首店、举办首发活动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政策支持,吸引国际资源和关键要素进入国内市场,推动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消费供给的高品质迭代与升级。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增强企业的信任度和市场信心。建立畅通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外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诉求,确保市场的公正有序。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