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28日,中宣部文改办、商务部服贸司在无锡举办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推进会暨文化贸易政策交流研讨会,总结一年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听取意见建议,部署下一步工作,推动基地建设工作承前启后、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司相关负责人参会。
中宣部文改办、商务部服贸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各基地将在优体制、优政策、优渠道、优服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将基地打造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动力引擎和创新高地,为建设文化强国和贸易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透露,为发挥首批基地在创新引领方面的作用,下一步,中宣部文改办、商务部服贸司将出台基地管理办法,加强管理和支持力度。同时,梳理和总结各基地成熟经验和先进做法,以适当方式向全国推广,并适时开展第二批基地评选工作。
多点开花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要宣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
各类文化基地和园区是我国近年来创新对外文化贸易的新抓手。2018年6月,商务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联合认定了首批13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一年多来,各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13家基地均成立了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均制定出台了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路线图;二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各基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三是立体多元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多数基地建立了省市区多级扶持体系,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效应持续叠加;四是创新融合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各基地积极探索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载体创新,推动文化和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不断释放文化贸易潜力。五是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此外,各基地还在打造专业特色园区、优化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参加重点节展、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拓宽海外营销渠道、建立文化贸易统计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基地建设的促进下,2018年,我国文化进出口取得亮眼成绩单。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进出口额达137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3%。文化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引领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
文化产业一向被誉为"火车头"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溢出效应,在我国建设贸易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仍相对薄弱,文化产品贸易大而不强,文化服务贸易还处在起步加速阶段,文化贸易结构亟待优化。
当前,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有的基地上级部门重视程度、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基地缺乏创新举措,市场化意识不强,对市场化、产业化方式推动文化"走出去"还不适应等。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突出创新引领,加强制度创新,将基地建设工作扎实向前推进。
"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靠创新引领,这是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成功的保障。"上述负责人表示,首先要加强制度创新。各基地可依托已有的开放平台或借鉴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形成的先进经验,推动基地的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更大的突破;其次,要加强政策创新。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特别是针对文化细分领域的出口支持政策,发挥各部门、各领域政策的叠加效应。三是要加强服务创新。加快构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内文化贸易企业提供国别政策、翻译制作、贸易便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一站式"优质服务。
针对下一步工作,中宣部文改办、商务部服贸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督促指导,完善基地沟通交流机制,加强文化贸易公共服务。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将于近期上线试运行。二是加强考核评估。商务部服贸司会同中宣部文改办开展了《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创新实践及考核评价项目》,已形成基地考核评价体系初稿。会后将进一步完善基地考核评价体系,尽快下发征求意见,并制定《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管理办法》。三是研究支持措施。争取解决反映比较集中的营销渠道不足市场开拓风险较大、跨境税负较重等问题。研究在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文化贸易信息管理应用"增加基地统计功能模块,帮助各基地建立完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四是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将各基地的成熟经验和先进做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下一步将以适当方式向全国推广,并在条件成熟时研究启动第二批基地的申报和评选工作。(记者 孟妮)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