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体系化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8年。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与支持下,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发布了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报告--《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其中,报告总结了目前非遗消费人群和消费品的基本特征。
"尽管'80后'仍然是唯品会唯爱工坊的消费主力,但'90后'用户占比达到17.2%。相较其他年龄段人群,'90后'更以235元的客单价名列首位。"报告显示,在消费者行为特征与变化层面,非遗消费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而相较于男性,女性消费者显然对非遗消费品更感兴趣,购买力更强。唯品会唯爱工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77.9%的非遗消费人群为女性,人均消费金额257元,远远高于男性消费人群的191元。
此外,对比城市分布,报告显示虽然目前一二线城市人群购买数量较多,但三线以下城市下沉潜力巨大,且消费产品单价更高。总的来说,非遗消费品消费单价高但频次低,市场内机遇和挑战并存。
就产品本身而言,目前非遗消费品设计的非遗技艺种类不断增加,消费者更偏好保留明显民族元素的产品;但相较于大面积的非遗元素,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小范围巧妙融合非遗纹样的产品。其中,首饰配饰、服饰箱包类非遗产品订单占整体非遗消费品品类约82%,首饰配饰更是成为年轻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品类。
在价位上,亲民化产品定价更受消费者欢迎,300元以内价位接受度最高。具体来看,普通配饰百元以下表现佳,精品手表800元以内更具销售力;女装200元以内最畅销,男装200~299元价格段销售表现更好;400元以下女包最受欢迎,高价箱包市场仍待培育。
为了将非遗消费品更快推向消费者,非遗营销传播手段也愈发生动化、生活化、社交化。非遗传播极力创新传播形式,通过视频、直播、时装大秀等更直观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非遗产品的现代化形象,不断探索内容与媒介融合的可能性以改变非遗传统刻板形象。此外,非遗元素还从博物馆走进百姓家,通过艺术展的橱窗展示等营销模式,非遗元素融入通勤、旅行、家居、聚会、购物、亲子等各个场景中。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传播缔造的"非遗热"也助力更迅速地建立非遗产品的消费氛围。(刘蕾)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