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中央商务区相对应,坐落于北京朝阳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优化营商环境让文化企业得实惠。记者从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2019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获悉,作为文化产业政策的试验田,文创实验区管委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同时创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些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带动了文化企业数量、质量、企业营收、区域税收等持续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产业为主导的"高精尖"经济结构。
作为文化产业政策的试验田,文创实验区管委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影视及文化产品保税、"蜂鸟企业"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也在实验区率先落地。2016年,文创实验区出台了"政策15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文创实验区出台了促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旗舰企业、精品园区、文化贸易、风投奖励、上市融资、四板奖励、孵化创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文化保税等15个领域50条具体政策条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促进体系。其中,在文化贸易方面充分发挥北京朝阳区国际化、市场化的特色优势,政策明确对新获得文旅部(原文化部)、商务部等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一次性奖励50万元。
除政策支持之外,金融支持也是国家文创实验区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国家文创实验区企业信用促进会协助东郎电影产业园融资1500万元用于开发2号园区、3号园区。通过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国家文创实验区探索建设"依托实验区企业信用促进会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两大载体、提供政策和服务两个支撑、形成'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和'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企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需求,形成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朝阳模式"。
国家文创实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带动了文化企业数量、质量、企业营收、区域税收等持续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产业为主导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据统计,国家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3.9万家,较成立之初新增文化企业2.3万家。2019年1~2月,国家文创实验区74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62.2亿元,单位数量和收入规模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3.1%和52.6%。创意设计服务业、文化传播渠道和内容创作生产三个领域作为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支柱,分别实现收入66.1亿元、42.6亿元、18.1亿元,合计占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达78.2%。(记者 付连英)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