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买买买”四处收购资产来拓展业务的长城影视(002071,SZ)似乎也遇到了资金压力,选择出售资产换取现金流。
根据长城影视最新公告,公司于2018年9月25日与绍兴优创健康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优创健康)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拟将公司全资子公司诸暨长城国际影视创意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诸暨影视城)100%股权出售给优创健康。《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5年5月,长城影视以3.35亿元的价格将诸暨影视城收入囊中,然而从近几年财务状况看,该项目产出聊胜于无。
折价卖资产
长城影视9月25日晚公告称,公司当日与优创健康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将公司全资子公司诸暨影视城100%股权出售给优创健康,转让价格暂定为不超过3亿元。交易完成后,有助于优化公司资产结构,进一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更好支持影视主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诸暨影视城全称长城国际影视网游动漫创意园,是2011年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分三期建设,首期工程占地500亩、投资1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家以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为主题,集影视、网游、动漫、影视艺术教育四大基地和主题乐园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集群基地。2015年5月,长城影视宣布以3.35亿元收购其100%股权。
2017年上半年,长城影视以2.16亿元的高溢价收购包括上海海鑫国际旅行社、南京四海一家旅行社、杭州春之声旅行社和安徽宝中招商国际旅行社等9家旅行社各51%的股份。
彼时,长城影视对收购旅行社带来的联动效益信心满满,公司方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旅行社与诸暨创意园未来会在游客输送方面产生相关合作关系。公司通过收购旅行社,每年可服务游客约140万人次,可为公司增加3000多万元净利润,同时可为公司旗下诸暨影视城输送游客20万人次以上,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城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盈利能力。
现实却是,2017年度诸暨影视城营业收入仅为1937万元,营业利润为负68万元,净利润234万元。进入2018年该项目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2018年1~6月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诸暨影视城营业收入仅为174万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亏损482万元和331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4770万元,显然经营不见起色,又拖累现金流,诸暨影视城对公司业绩无疑是一大负担。
对于本次折价出售是否因为项目开发不如预期,项目价格是否公允等问题,9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长城影视董秘办,公司证券代表表示需要以邮件形式发送,公司将书面回复,不过记者发送邮件后,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方为优创健康。根据启信宝资料,该公司于2018年9月21日成立,主营业务为非医疗性健康管理咨询;医疗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以上不含诊疗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大股东吴建龙与法定代表人胡爱疑为另一家单位绍兴向日葵实控人夫妇。记者注意到,吴建龙与长城影视实控人赵锐勇家族都为绍兴诸暨人,此前吴建龙并未涉及旅游文化产业,本次收购意图为何值得关注。
上市公司资金压力大
相比出售诸暨影视城,近期长城影视因为收购首映时代失败以及质押危机等问题屡受各方关注。长城影视自2014年完成借壳江苏宏宝以来,并购标的涉及行业囊括影视、营销以及旅游等多个方面。然而,多次的收购却未能让公司收入突飞猛进,反而饱受商誉、负债等问题困扰。
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支持影视发展是长城影视为本次出售资产给出的三大理由,也折射出公司近年来发展的症结所在。
公司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为5.75亿元,扣非净利润为6377万元,负债合计27.11亿元,负债率为73.49%。此外,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均有大幅下降,显示公司偿债压力较大。
记者注意到,2015年以来的数据显示,长城影业共发起了28次并购收购案,其中涉及到广告、旅游以及影视文化公司。而这些并购案中最令人关注的两家公司是首映时代和德纳影业,然而这两起并购都以失败告终。
在此背景下,事实上,长城影视虽归属于影视行业,但其影视板块却早已沦为“鸡肋”,目前的长城影视包括“影视、广告、实景娱乐”三大业务板块。半年报显示,长城影视上半年广告营销业务收入为2.72亿元,约占总营收的47.29%;实景娱乐业务收入为2.80亿元,约占总营收的48.72%;影视业务收入仅为2300万元,约占总营收的3.99%。
作为公司业绩主要来源,长城影视近年大力布局“影视+实景娱乐”,先是不断收购景点,再不断收购旅行社为其输入游客,然而大笔的收购在为其带来近半营收的同时,也加剧了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拉升了长城影视的负债率。
今年以来,长城影视股价持续走低,甚至一度传出大股东质押告急的消息。9月26日,公司股价报收于5.26元/股,相较于2014年33.65元每股的最高点下降超八成,仅从上半年来看,长城影视股价在6月份连续跌停,股价相较于5月28日的高点10.30元/股,下跌约50%,市值接近腰斩。(作者:沈溦)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