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近几年却遭遇发展寒流。作为拥有最广泛阅读人群的北京,接连出台政策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在有所回暖的氛围中,实体书店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开始显露痕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改变,曾经承载着人们成长记忆、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实体书店遭遇寒流。补贴房租、减免税收、提供腾退空间……北京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不久前更是推出每年5000万元扶持资金的政策,力求让散落城市街头巷尾的实体书店重新焕发生机。
政策支持持续不断
9点半,位于西单路口的北京图书大厦里,读者已络绎不绝。他们手捧图书,或静立一隅或席地而坐,专注阅读。但读者身后的收银台,却略显冷清。
即便已连续16年蝉联全国书店单店销售榜首,但北京图书大厦总经理徐洪生坦言,图书大厦人流不减,可出单率和客单价均有所下降。这多少是缘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消费习惯。
作为全国出版中心、出版物发行中心,北京实际运营的实体书店类型最多最全。“实体书店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经营书店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这是书店跟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徐洪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对于实体书店的经营现状,坐拥京城四大书城和百余家门店及营业网点的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的感受最深:“由作者、编辑、出版社、中盘配送批发、实体书店,最后到读者,图书销售的产业链太长,稀释了这个产业的利润。现在卖书已经过了盈利的阶段。如果说过去是三分之二顾客买书,现在是三分之二顾客不买书,实体书店正在成为出版社图书的体验店。”
不过李湛军认为,虽然实体书店挣钱比过去难了,但是读者对实体书店依然热情不减,特别是大型书城,越来越成为引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李湛军说:“虽然买书的人少了,但是逛书城的人流量没有减,这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新型书城的发展定位。”
北京拥有最广泛的阅读人群: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北京居民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10.97本。
提振实体书店经营者的信心,需要政策来帮忙。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借此东风,北京市随即连续两年安排扶持资金,支持100余家实体书店建设,遏制了整体行业萎缩下滑的势头,一批高水平的特色实体书店在北京落地开张。PAGE ONE、全民畅读等“高颜值”特色书店,成为读者心仪的“打卡圣地”。
不久前,北京又推出《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5000万元为实体书店补贴房租、减免税收、提供腾退空间等。到2020年,北京将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并将以社区书店为抓手,打造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实体书店吹来一阵暖风。据统计,北京现有1100余家实体书店,已形成了大型书城、特色书店、24小时书店、商业连锁书店、社区书店全覆盖的格局。
“个性”书店先遇暖
政策春风最先“温暖”的是一批以“个性”立身的特色书店。
在北京的“网红书店”中,设在西四南大街43号万松老人塔院的正阳书局是很特别的一家。院内的盈盈绿意、屋里萦绕的琴声书香,将闹市的熙熙攘攘隔绝在外。在一明两暗的厅堂里,记者见到了正阳书局创办人崔勇。
崔勇是个地道的“老北京”。2009年,他在前门商业街挂出了正阳书局的招牌。“开书店的初衷是想唤醒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现在,正阳书局仍是北京唯一专营北京历史文献的特色书店。”
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将万松老人塔院作为试点项目。几经筛选,正阳书局成为委托运营方,负责打造公益性质的“北京砖读空间”。崔勇告诉记者:“在北京开书店,近半的成本是房租。政府把这个350平方米的小院免费给我用,就是最大的支持。”
崔勇坚信“书店的好坏不在大小,是有没有好书。”如今,崔勇在小院儿所有书架上摆满了“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以纸作砖、以墨为瓦,搭建起一个京味儿图书世界。小院每天人来人往,还吸引了不少拎着拉杆箱来“打卡”的游客。这个爱较真的“80后”,不但为几家图书馆提供北京地方文献的配送服务,还跨界做起了出版。小小书局有了更多生财之道。
在北京,到琉璃厂淘本古旧书,是不少文化人的习惯。位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已连续两年得到奖励资金的支持。在不少书店为营造唯美环境绞尽脑汁时,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却固执地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一直以来,琉璃厂的中国书店都是传统朴素、靠好书吸引人的地方。现在新兴书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但对于实体图书渠道市场来说,国有书店仍是不可撼动的主渠道。”中国书店党委书记张东晓清醒地认识到,“古旧书店更要保住本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不算大的中国书店,经营业务已涵盖古旧书收购、修复、销售,图书出版、发行,拍卖以及书画、艺术品经营等多元业态,拥有完备的古旧书业务产业链。早在1993年,中国书店首开古籍拍卖先河。而今,更采取“一店一策”,通过不断策划举办读书讲座、非遗展示等热点活动吸引读者进店。这种别具特色的经营方式,使中国书店在国字头书店中效益居前。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文化设施布局有了更高要求。而北京今年出台的租金补贴政策,让受制于租金高而只能在自有店面内经营的中国书店看到了增设网点的希望。“我时常想,如果在回龙观、天通苑这样的大型居住区开一家中国书店会是什么样子。”张东晓说。
探路新零售融合发展
近日,位于西城区永安路大街102号的北京新华书店永安路店重装开业。这是一家曾在实体书店寒流中调整为专业书店后又分割出租的门店。此番强势回归,永安路书店被打造成北京15分钟阅读圈建设中所需的标准“社区店”,从“为买书服务”转变为“为买书人服务”。它更是北京发行集团迎接新零售时代挑战,构筑北京模式“智慧书城”的一个支点。
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越来越多“老字号”转型谋变。北京发行集团尝试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一种通过智能化销售平台,实现“小店下单,北京图书大厦配送”的尝试。永安路书店正是这样一个“小店”。
升级改造后店面保留了大众书店的质朴气息,添加了时尚元素,成为老街上的文化新地标。这里有错落有致的书籍陈列,设置了阅读专区和“新华时间”咖啡吧,读者利用智能查询设备,可自主查询店内图书和北京图书大厦所有图书,用手机直接下单购买,快递到家。
“在新零售时代,这些曾被视为‘包袱’的小网点变成了珍贵的资源。”李湛军说,目前集团积极推进新的“智能化书店”图书发行网店建设,成功实现了“线上品种齐全、线下精品突出+阅读体验”,并借助O2O技术使集团旗下所有营业网点都具备共享北京图书大厦信息和服务资源的功能。
当社区书店升级“智能终端”时,大型综合书城也开始向综合文化体验中心转型。
“大书城承担着最大限度满足最广泛人群需求的责任,也要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图书大厦正在做环境改善提升的方案。”徐洪生告诉记者,未来书城仍将以书为主,增加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舒适度。有了线上服务“保底”,北京图书大厦上架图书的品种将从目前的40万种调减到30万种以内,通过服务增值提高效益。
李湛军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的改造工程即将进入招标阶段。书城的设计理念将以“科技领先、建筑为辅、主业突出、多元支撑、以人为本”的原则,博采各家之长。“现在每年有大量新书上市,我们的实体店要把好书挑出来陈列。引入专业化团队设计展陈、精心策划签售活动、建‘往日精品’专柜,展销已出版3至10年的精品书,在大书城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按照他的设想,未来北京的大书城将成为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的文化地标,推进全民阅读、引领图书推介展示,成为市民时尚社交活动的场所;24小时书店引领健康文化夜生活新风尚,兼备一部分图书馆功能;社区书店则承担起社区文化服务、线上线下联通、生活采购等多重任务。打通实体和虚拟空间,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将承载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成为京城百姓离不开的伙伴。(作者:杨学聪)
转自:中新经纬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