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21日讯在文娱消费已成刚需的今天,中国电影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18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特别单元“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高峰对话会”上,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济济一堂,就当前中国电影发展格局进行讨论交流。
活动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产业界:创作必须全力以赴 做到极致
以吴京、韩寒、陈正道、路阳、大鹏等为代表的“新力量”导演群体成为2017年电影市场最有力度的一抹亮色。《绣春刀Ⅱ·修罗战场》2.66亿的票房成绩背后,路阳打造出了更适合年轻观众的“新武侠”风,也让“绣春刀美学”席卷了整个影视圈。谈到个人创作,路阳坦言,当初在拍《绣春刀》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因为整个武侠片市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乐观,但是“我觉得创作本身应该有一种探索性,它有一种尝鲜的可能性。你当然要考虑市场和观众,但也许不要全部用功利的角度去考虑。就好像我们现在做一部电影,从最开始的两年半,现在到三年半、四年,时间越来越长,因为观众对中国本土的电影类型化复合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势必要面临如何考量创作和工业化互相匹配的问题”。
同样,作为华谊影业的重要操盘手,叶宁认为市场的快速变化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娱乐的多样性、多频化发展都在极大程度上重塑了电影的市场格局,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现在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所谓具有爆款式的电影都需要极具创新的精神,同时又要遵循一些非常强的逻辑,比如你必须有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又要回到电影的故事本身。所以在中国的电影生态里,对一个制片人来说,我们每个项目都不敢掉以轻心,这不是成本大小的问题,而是从概念搭建开始就必须全力以赴,做到极致。一个好的创作是没有弯路和捷径的”。
学界:观众越来越专业 三四五线城市潜力有待挖掘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看来,2017年中国影视迎来了大发展、大变化、大组合的一年,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正逐步超过美国市场即将变成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逐步影响世界电影的发展运作。“当前电影的发展是在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因为好莱坞本身是比较平稳的发展,并没有新的大突破。中国市场是全球唯一一个保持高速增长的地方,现在虽然全球第二,但是是一个关键的位置,因为我们发展潜力很大,三四五线城市的中国观众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何在这之中寻找更多产业机会,是每个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第一,观众开始有自己选择的意识,观众的鉴赏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是电影观众的信息鉴别能力在提升。这对创作者来讲会有一个正向的激励作用,就是你要真正把电影做好了,还有一系列需要得到观众认可的地方;第二,电影观众开始分众化,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观众对电影是有差异性选择的,分众现象为电影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最后,正因为这样,导演、编剧开始追求电影的极致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如是说。
研究机构:丰富产品市场 培养观众观影习惯
“在我看来2017年中国电影一方面确实取得很大发展,但是我们一定要关注一个数据,就是人均的观影次数是不高的,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培养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习惯,反过来,我们也需要更多多样化的电影为市场提供观影的目标,让更多观众走进来,这可能是未来中国电影无论是从创作或者市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最后这样谈到。(记者 魏金金)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