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宣传部24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说,我们不断健全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等,积极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伟大征程》《奋斗吧 中华儿女》《我们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艺演出描绘新时代壮美篇章,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歌剧《沂蒙山》、话剧《谷文昌》等文艺作品广受好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时代中国文艺不断向前迈进。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断深化,努力开创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生动局面。”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负责人周汉萍表示,文艺院团走市场、多演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常态化,艺术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十年来,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上持续发力,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陈彬斌说,“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效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像乡村“村晚”、大家唱、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群众成为文化的真正主体。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重要考古发现备受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表示,我国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等专项调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传统村落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数以万计的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金瑞国说,十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等遗址考古取得新发现,边疆考古、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涉外考古快速发展。
近年来,非遗越来越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各地在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更为浓厚。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促进脱贫攻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非遗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
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新引擎
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旅行社数量从2012年的2.5万家增长至2021年的4.2万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发展势头强劲,创造活力迸发。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
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我国在93个国家派驻文化和旅游机构,与157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和旅游合作协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39家……文明交流互鉴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记者周玮、施雨岑、徐壮)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