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I打造新增长点 通信行业半年报亮点纷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28





  8月25日晚,中际旭创披露2024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99亿元,同比增长169.7%;归母净利润23.58亿元,同比增长284.26%。


  随着三大通信运营商半年报的揭晓,通信行业A股公司经营情况的基本面也逐渐展露。上海证券报统计,截至8月25日,共有50家通信行业A股公司披露半年报,其中超五成实现净利润正增长。


  从业绩增长幅度来看,7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其中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海能达等实现净利润倍增。从业绩增长原因来看,传统业务维稳下,新兴市场的开拓与海外业务的增长成为主要推手。


  5G和AI引领增长


  新兴市场增厚公司业绩,成为多家行业公司的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共完成业务收入2279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2%和58.6%,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


  移为通信在新市场的开拓成效显著。上半年,公司车载信息智能终端产品营收达2.8亿元,占总营收的58.68%。其中,公司车载信息智能终端(不含两轮车)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4.69%。与此同时,公司敏锐捕捉到两轮车智能化、网联化产品的产品机遇,正持续开拓新兴市场。


  中贝通信也成功搭上5G和算力发展的快车。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59.46%。具体来看,公司上半年5G新基建、智慧城市与5G行业应用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73亿元、3.5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64.37%和23.13%。


  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算力中心领域公司,润泽科技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75亿元,同比增长112.47%;实现归母净利润9.67亿元,同比增长37.64%。


  “上半年,公司经营发展稳中有进,在客户多样性和AI业务拓展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润泽科技表示,一方面,公司IDC业务新增了多家互联网头部客户;另一方面,公司AIDC业务率先覆盖AI头部客户,把握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


  天孚通信同样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和算力需求的增加。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5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27%;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24 亿元,环比增长12.66%。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拓展也为一些公司带来扭亏为盈的转机。例如,仕佳光子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5.63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对于业绩增长,公司称主要因其积极把握AI技术应用变革下的光通信市场需求,持续提升PLC光分路器芯片等产品的产能规模。同时,进一步加快光传感与光计算等新兴领域用激光器产品的研发、客户验证,进一步拓展下游市场。


  海外业务增厚业绩


  整体来看,上半年A股通信行业公司海外业绩同样表现不俗,特别是在光模块、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领域的企业,海外业务的扩展带来了显著的业绩提升。


  其中,海能达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38亿元,同比增长21.28%;归母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增长109.79%。公司主营无线通信设备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6.77%,公司称主要得益于海内外渠道业务的增长。


  据了解,海能达的卫星通信产品在中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深入布局并已实现规模销售。上半年,公司海外销售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8.95%,海外销售营收同比增长28.77%。


  在光通信领域,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同样展现出市场和技术优势。对于上半年业绩大增的原因,中际旭创称,得益于400G和800G等高端产品出货量和收入显著增长。作为产品出海大户,中际旭创上半年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达87.72%。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400G光模块规模出货和高端800G光模块的不断放量,以及1.6T光模块产品的送样,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上半年5G-A、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既体现了通信行业的创新能力,也为行业出海描绘了广阔前景。


  作为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企业之一,华测导航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42.96%。公司逐年增长的海外收入份额为其业绩带来增色。目前,公司已在海外建立了强大的经销商网络,在匈牙利、新加坡等8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多家公司对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增长空间也持积极态度。海能达在近日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往后看国内业务的增量,铁路400M、公共安全单北斗升级、电力等行业的专用网络部署等都将带来增长空间。(柴刘斌)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