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我国将诞生千亿级乳品加工企业,冲击世界五强。”日前,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五周年庆典在京举行,会上,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做出上述预测,并针对进口奶粉量价齐升的现象再次强调,上下游企业间一定要相互建立良好的利益链及机制,将原奶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荷兰驻华大使高文博(Ed Kronenburg)、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监事会主席、菲仕兰中国董事长高瑞宏(Rahul Colaco)等领导和荷兰奶业专家、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对中心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展望和探讨了中国奶业的发展趋势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高瑞宏则表示,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培训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菲仕兰将继续支持中心促进中荷奶业合作与共赢。
会上,有关专家及业内人士均认为,未来5年,我国乳业发展态势向好。据李胜利分析,到2013年,我国奶类消费量将增长15—20%,人均原奶占有量达到40公斤,原奶需求量由2017年的4964万吨增加到5877万吨。2017年,我国乳制品产量为2935万吨,液态奶2691万吨,奶粉产量120万吨。据李胜利预测,2023年,我国液态奶产量将达3200万吨,奶粉产量160万吨。我国规模场奶牛存栏、单产估测将实现20%、10%左右的增长,对国内牛奶供给形成支撑,规模牛场逐渐成为商品奶生产的主体,并将持续下去。未来,我国乳品销售额年均增长3%以上,接近700亿增长量,“乳品加工业将诞生千亿级乳企。”对于国内企业的实力,李胜利给予充分肯定。
“未来,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低温牛奶、酸奶、特别是功能性酸奶以及奶粉和奶酪等固体乳制品增长前景广阔。”据李胜利分析,从2011—2017年,常温酸奶保持了124%的高速增长后,市场将逐渐饱和。而低温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年增长率会超过8%以上,功能性酸奶和有机牛奶将超过10%以上,奶酪将超过20%。
随着消费的增长、市场的扩大,奶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大量采购进口奶粉,对国内养殖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对此,李胜利再次强调,加工企业一定要与上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利益协同机制,将原奶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进口奶粉对于我国乳业只能是补充。“进口奶粉占比为30%,这是比较合理的分配。但目前,我国奶业整体效率还有待提升,产业链上游的养殖牧场生产成本偏高、产能偏低。”他表示。
同时,李胜利指出,家庭牧场将是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而荷兰和欧洲的家庭牧场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经营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而5年前成立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是中国和荷兰在农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国农业科学家开展的系列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课题,就是要成功借鉴荷兰先进经验,促进中国乳业产业链提高产量、安全和质量。未来中荷中心将不断加强与这些奶业大国和强国合作,取长补短,更好促进中国奶业在科技、人才、技术等很多方面的发展。”他表示,我国奶业在全球化视野下,根植于本土化建设,通过交流合作借鉴领先经验,将促进可持续发展。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马丁·思高腾教授则对海淘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对于某一种消费品的信任,消费者通常是靠知觉和感觉来的,建立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产品的信任需要很长时间。在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保守,要确保质量。
面对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奶业新纪元,高瑞宏认为:“中国奶业发展已经度过转折点进入快车道,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50%的增长来自三四线城市。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成为消费支柱,千禧一代也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伴随消费主体变化,高端化和个性化成为消费新趋势,消费场景也变得随时随地,乳品行业向着更自然、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对此,高瑞宏还表示,面对消费需求的改变,乳品产业链将从量化转向定制化;同时,数字化程度加强,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应用到乳品产业链发展当中;将通过可持续发展保持领先,从牧场到餐桌保障乳品安全和质量。
据了解,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荷兰皇家菲仕兰于2013年11月共同发起的奶业国际合作平台,旨在打造连接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开放与协作平台,分享荷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经验,推动中国奶业发展。五年来,中心共资助8名博士生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深造,对701位从业人员士进行了专业培训,组织了279位从业人员到荷兰进行实地考察,在提升中国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推动中国奶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记者 杨晓晶)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