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是一个传统又古老的行业,但在新技术、新管理、新理念的支撑下,正在迸发出新活力。数据显示,餐饮业已经连续15年以超过10%速度在增长。
但是,目前餐饮行业只有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不到200亿元人民币,唯一一家市值接近千亿元的海底捞已在港交所上市,国内餐饮企业规模效应还是相形见绌。
有专家表示,在做大做强餐饮业的道路上,国内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即使它还有那么多不完善,但上市可以倒逼行业更快速的合规,成为行业发展助推器。
餐饮市场潜力巨大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属于刚需中的刚需,是经久不衰的朝阳产业。可以说,中国餐饮文化市场潜力巨大。
近期,全聚德董事长、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餐饮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过去的30年,全行业年均增长18.6%,增速远远超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规模上看,2016年市场规模为3.5万亿元,去年总体规模达到3.96万亿元。
今年2月份,中国烹饪协会在发布的“2017年餐饮市场解读及2018年市场前景预测”中表示,餐饮业全年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总体规模将达到4.3万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餐饮行业旺盛增长势头并没有减弱。
根据商务部网站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5%。其中,北京老字号餐饮生意火爆,午餐翻台率在2次以上,晚餐翻台率甚至达到3次以上,一些企业营业额增长超过10%。
来自口碑数据显示:今年黄金周期间,上海线下餐饮消费环比增长31%;深圳线下餐饮消费环比大涨38%。今年,在吃这件大事上还出现一个新特点,“银发族”爆发出很强的消费力。在上海,黄金周期间,50岁以上的餐饮消费同比增长50%。
从发展空间看,中国餐饮市场潜力仍然巨大。中国人口有13亿多人,餐饮市场规模为4万亿元左右,人均年消费仅仅3000元左右。美国人口有3.25亿人,市场规模早在2015年就达到4.25万亿元,人均年消费额早已超过1万元。
在餐饮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在GDP的占比也越来越高。2017年,我国GDP大约为82.7万亿元,餐饮业所占比重约为4.7%。业内预计,今年有望接近4.9%,明年有望超过5%。
“唯快不破”已经成为现在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新势力以“快”制胜,打破原有市场格局的例子累见不鲜。以零售为例,在电商冲击下,传统实体店日趋凋零。
而餐饮业却出现少有的局面,新势力和老字号,在新技术、新管理、新理念和资本助力下,正在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力和想象空间。
幸福西饼、连咖啡、大希地、喜茶、美味不用等、卤人甲、西少爷等数十个新兴品牌快速崛起,引领消费新风尚。这些企业从建立之初,在营销、内部管理、风控等方面,全方位与现代管理制度接轨,为可复制、可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网红当道之际,老字号凭借着自身蕴含的文化底蕴迸发出历久弥新的老味道。北京的全聚德、天津的“狗不理”早已经等成为了城市名片,到北京没吃过全聚德烤鸭成为了一种遗憾。今年黄金周期间,到全聚德吃饭要排队半小时以上。
业绩方面,老字号更是当仁不让。去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广州酒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润5800多万元,同比增长42%;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
餐饮企业正加速上市
一边是4万亿元的大市场,一边整个餐饮业在沪深两市上仅有西安饮食、全聚德、广州酒家、中科云网等4家餐饮企业。
日前,国内餐饮业龙头老大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73.43亿元,同比增长54.4%。
港交所曾经因为同股不同权,错失了阿里巴巴。去年果断修改相关制度后,港交所迎来小米集团和美团点评,后者市值更是仅次于BAT。
与此同时,港交所今年迎来一个丰收年。据不完全统计,前9个月,华兴资本、海底捞、映客等将近60家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
港交所,除了海底捞外,还聚集味千、呷哺呷哺、福记食品服务等20多家餐饮公司。
国内资本市场,4家上市企业总市值不到200亿元,仅为2017年行业总收入的0.46%。在上会排队100多家企业中,老字号餐饮品牌同庆楼是一根独苗。餐饮企业被国内资本市场冷落已是行业共识,同为老字号的广州酒家上市之路曾经历时7年。
对于餐饮企业上市,2012年证监会曾经发布过《关于餐饮等生活服务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试行)》,该指引从政策层面指导餐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要求。宏观层面看,国内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上市是持开放态度的。
有餐饮企业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餐饮行业整体还存在财务不透明、税务监管难、标准化程度低、合规性差等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兴起,大型餐饮、特别是连锁餐饮企业在规范性方面并不输给其它行业的任何企业,海底捞、呷哺呷哺在更为成熟的港交所上市,广州酒家、全聚德在沪深上市后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背书。(作者:李春莲)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