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跑步、骑车锻炼的人群,到健身房里接受肌肉、操课训练的发烧友们……伴随着“全民健身”的国家号召,越来越多的人把运动健身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营养膳食+运动健身”的理念也随之流行了起来。近年来,以为满足运动人群的生理代谢状态、运动能力及对某些营养成分的特殊需求专门加工的食品为定位的运动营养食品,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并成为市场的宠儿。自2016年11月《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及2017年7月我国首部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规范性文件《北京市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方案(试行)》实施以来,极大促进了我国运动营养食品的规范化发展。
多元化和定制化将成趋势
据了解,我国运动营养食品虽然起步较晚,但伴随着运动热潮的兴起,发展却非常迅速。“我国运动营养食品的兴起,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大众运动的兴起有关。”国内运动营养品牌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厚增如是说。
尽管市场扩容迅速,但与欧美国家动辄数十亿美元的体量相比,我国运动营养食品市场的增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有关方面预测,我国运动营养食品市场每年将以20%或者更快的速度增加。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运动营养食品迎来发展机遇期,前景之好毫无悬念。”白厚增预判,未来几年内,公众对运动营养食品的需求将出现井喷。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普通人对健身的需求和认知也得到迅速提升和普及,一些上下游运动营养食品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也随之得到发展。市场调研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运动营养市场将会以每年8.27%的速度迅速增长,到2020年,达到400亿美元(即2600亿人民币)的产值。有专家表示,随着运动营养市场的快速发展,运动营养食品由专业运动领域扩展到大众体育领域,多元化和定制化将成为趋势。
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相比于大众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VMS),强调专业化的运动营养行业属于营养补充的细分行业之一,在市场前期发展更为注重 “领袖意见”与“核心用户”的培育,品牌塑造难度较大,且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持续投入成本较高,这也到导致了运动营养行业品牌与竞争壁垒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用户群体的特殊性,这也导致了“领袖意见”的重要程度,远超过大众膳食营养补充剂领域,例如,一般的运动营养品牌均会签约较为知名的专业健美运动员作为形象代言人,以增强品牌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
实际上,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运动意识与健康认知的提升、新兴渠道与生活方式的高速崛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以北美等为代表的发达运动营养市场逐步实现了从“小众”专业市场,不断向“大众”零售市场的切入与延伸,即以专业核心运动群体为切入点,不断延伸与扩容至非专业化运动群体,实现潜在消费群体的再次扩容完成华丽的转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业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支撑了行业规模实现不断膨胀,我国运动营养市场渗透率已经显著提高。有专家认为,未来,我国人们运动营养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仍有潜在提升空间。当然,未来行业发展则更多依赖潜在消费人群基数层面的继续扩容,以及整体健康支出的继续扩大。
政策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运动营养食品市场的迅速扩张,对运动营养食品的监管,成为消费者关心的话题。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5年发布的《运动营养食品通则》于2016年11月13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为运动营养食品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支持。
“此前我国曾有6项与运动营养食品相关的标准,但都是推荐性或行业性标准,我们将其进行专业、合理、严密的整合后,发布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完善了运动营养食品的标准体系。”据专家介绍,在《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和横向标准或其他标准衔接的同时,一些技术指标也进行了协调和改进。而随着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很多原来的标准已无法适用于运动营养食品,限制了运动营养食品的生产,《运动营养食品通则》的出台,适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2017年7月19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实施了我国首部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规范性文件——《北京市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方案(试行)》。这一审查方案的出台,表明针对运动营养食品的监管,正式纳入了政府维护食品消费安全的整体框架之内,对于运动营养食品企业的规范,将成为监管部门未来工作的重点。
作为特殊膳食食品,相较于普通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标准更加严苛,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前理事长杨则宜教授介绍,除明确规定产品中不允许含有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禁用物质,审查方案对于生产企业从原辅料采购评审、配方研发、生产终端产品和出厂检验等环节,都提出了远高于普通食品的要求,并要求企业具备完整的研发、安全性评价、产品追溯体系,其中最为严苛的是产品出厂检验环节,应依据标准规定的所有检验项目进行逐批检验,最大程度确保了流入市场的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的颁布到生产审查方案的落地,标志着对于运动营养行业的法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并已进入实施阶段,强有力的监管,将会推动行业进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市场的需求,推动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而良好的政策环境,必将把市场导向一个更健康的层面。(朱美乔)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