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 “气溶胶”这个专业词语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健康、洁净的空气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空气净化器等清洁类家电的销量也迎来小幅爆发。
奥维云网环境健康电器事业部总经理田亚丽表示,2月净化器同比增长68.8%,疫情期间,杀菌及智能型净化器渗透率提升,除醛及除PM2.5已成为产品标配。
空气净化器是否真的能过滤病毒?在日前举办的 “空气净化类家电去除空气中生物气溶胶在线科技家论坛”上,与会专家针对空气中生物气溶胶去除技术、相关标准、测试方法进行了探讨。
构建一道病毒防火墙
生物气溶胶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胶体体系,包含细菌、真菌、霉菌孢子、花粉、皮屑、过敏原、病毒等,可以随着人们的咳嗽、打喷嚏等,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令人防不胜防。生物气溶胶病毒本身的粒径一般在1微米以内,本次新冠肺炎粒径大约0.1微米,会和许多病毒粘附在一些载体上变成生物气溶胶传播,粒径就远大于0.3微米了。
“常见的空气过滤材料都是以0.3微米进行评估的,目前空气净化家电 (空调器、空气净化器、新风机等)通过科学引入抗菌、除菌、消毒技术,能够在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为家居生活的空气生物污染建立一道防火墙,减少空气生物污染对人体的侵害。”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鲁建国说道。
净化器去除病毒,滤芯至关重要。来自瑞士IQAir的资深项目经理段丽莉表示: “空气净化器对过滤病毒是否有效,取决于净化器使用的滤芯级别,以及被过滤的病毒粒径大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环境与健康领域专家戴自祝也表示: “疫情期间消费者应该使用带有H12及以上级别的HEPA高效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器,用它来过滤空气当中带有病毒的气溶胶和飞沫,清洁空气。”
对于消费者选购来讲,不是所有的空气净化器均能够去除病毒,还要经过实验室检测。鲁建国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疫情期间在使用空气净化器时,应保持24小时常开,更换滤芯时不仅要从正规渠道购买,更建议佩戴一次性口罩和塑料手套操作,将取出的旧滤芯放入塑料袋密闭后丢弃。使用空气净化器不能代替其他个人防护措施,定期开窗通风更是必要的。
相关标准逐渐完善
当前,消费者对于空气净化设备能否过滤病毒极为关注。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空气净化器不一定能过滤病毒。 “不一定”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净化器产品标准里并没有对病毒或者其他的病原微生物有杀灭的要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推动去病毒写入家电标准。”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健康家电检测中心工程师刘皓男表示,正在修订的GB/T18801-2015《空气净化器》已经在验证除病毒方法,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也在推进团体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病毒、除病毒通用技术要求及评价方法》及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的除菌除病毒认证。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马德军表示,家电领域对于抗菌、除菌检测的发展较为成熟,并形成了完善的标准体系。GB21551系列国家标准等,针对抗菌、除菌和净化功能的家电产品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检测方法,正在修订的GB/T18801-2015《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拟将去除病毒的内容列入其中。今后对于空气净化类家电产品,净化能力的评价将从去除固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以及生物气溶胶三个维度进行。
后疫情市场多维突破
“未来企业的产品设计方向将在原来除霾、除醛的基础上,增加对杀菌消毒的推广,预计下半年带有负离子、紫外线、抑菌涂层HEPA滤网的产品将继续丰富净化器产品线。”田亚丽说道。
针对去除病毒的消费需求,净化类家电企业着力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博世热力技术 (北京)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张郑恺介绍,博世在研发上不断创新,推出了适合多种应用场景的空气净化器,相关产品能够有效去除室内多种污染源。海信 (山东)空调有限公司很早洞察到消费者需求,研发了一系列产品。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李云蹊介绍,海信推出的两款产品净化速度快,3分钟可进行全屋空气循环换新,12分钟可进行全屋空气均匀净化,另两款产品搭配新一代Hi-Nano离子技术,具有离子清新、消毒、净化空气的功能。
传播渠道是净化器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家电销售渠道正处于实体集中化、网购碎片化的多业态融合阶段。业内专家指出,净化器的市场普及需要多渠道并进,不但要关注线下市场、电商市场、工程市场,更需要紧跟新兴渠道的发展。
在2019年净化器行业大幅度萎缩的背景下,新风线上市场仍然维持了较为客观的增长速度。田亚丽表示,伴随着精装修市场在国内市场逐渐兴起,新风在精装修中的配套率已达到88.4%,虽然目前工程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对净化企业来讲,新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增长品类。
“疫情对于家电行业的挑战与机遇是共存的”。田亚丽指出,对净化企业而言,要抓准市场机遇,提高用户产品使用黏度,通过新兴的直播并结合传统推广方式深化净化普及,攻坚市场教育,同时也要注意五一、6·18、双十一等下半年重要节点,以及学校、精装修等工程市场,力争实现销售增长。(记者 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