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产业推进创新和绿色产业链协同发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30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消费升级等热点问题正在深度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作为毛皮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近日,2019北京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知名裘皮企业,带来了皮草产业链的相关产品,通过为期三天的展会解析毛皮行业的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密码”。


  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好的产品会“说话”,产品无疑是反映一个行业最直观的感受。在本届展会上,诸多行业知名企业和海外展商参展,带来他们最新的创新产品,裘皮时装化与设计年轻化无疑是当下的两大趋势。


  “摆脱传统款式、传统工艺、传统运营方式,大胆创新,要融入时装行业,毛皮的原材料要成为时装面料的一部分,各种面料和裘皮的结合是产品的发展方向。”北京元隆皮草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庆元表示,毛皮行业属于高消费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和企业受到很大影响,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保证核心竞争力。


  华斯股份在本次展会中展示了全品类毛皮服装,展位设计体现着时尚高端化。“裘皮时装化是本次乃至将来我们公司发展的方向。”华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贺素成说,未来的皮草一定是时装化的,毛皮在中国市场也会更加普及。针对流行趋势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企业应该打破传统的毛皮设计和制作工艺,把毛皮当作一种单纯的服装面料,大胆的创作和设计突破传统的束缚。“也正因为不断创新,2018年华斯保持了平稳增长。”


  “作为皮草原料供应商,希望我们的客户密切关注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生产终端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或者能够创造出引领皮草时尚未来的产品。”NAFA北美裘皮拍卖行国际营销高级副总裁Rob强调,要找到对20多岁的年轻一代有吸引力的流行趋势,时尚风格和营销推广可以促使他们选择任何类型的产品——皮草也不例外。


  的确如此,在消费升级驱动下,如何吸引年轻一代主流消费者对于毛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无论是设计,还是商业模式上。“未来皮草的流行趋势是产品更加多元化,以符合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年轻人更加追求轻、薄、软的趋势。”李庆元如是说。


  同时,他还表示,中国的消费市场对于皮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传统毛皮服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销售模式很难再坚持下去。“现在电商对于高价值毛皮制品的冲击非常厉害,企业要认清形势,针对市场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优势,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皮草服装应该被视为时尚奢侈品。如果皮草服装价格太低廉或者不够时尚,将会失去年轻一代的消费者。”Rob也表示,时尚、品质至上的零售环境是长期成功的关键,大力发展线上零售对于赢得年轻消费者和时尚人士的青睐也非常重要。


  绿色可持续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全球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已经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的国际品牌对于市场显然并无助益,Gucci高调宣称下架皮草产品就是一个例证。人造材料的使用日益增多,这对人体或环境健康都是不利的,而拍卖行却从未对此发表反对意见,也未将天然和人造纤维之间的区别告知于众。”Nello Santi相关负责人表示,皮毛行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企业的共同推动。中国企业家需要能够直面市场的变化,要能意识到貂皮市场已经相当饱和。


  “皮草行业正在经历艰难时期。”Rob也表示,随着俄罗斯市场衰落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皮草服装消费市场逐渐下行,而过去一年中国农户养殖水貂数量骤增,市场供应的水貂皮数量远远超过需求。


  “当下的中国市场上有太多的水貂服装,而且很多都是大众款,并不适合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皮草服装生产商需要缩减规模以适应终端需求,尤其是像余姚、海宁和佟二堡这样传统的皮草服装生产基地。”Rob说,虽然中国和全球的水貂皮产量在过去的两三年间已经有所减产,但不足以使当前的市场稳定下来,供给和需求正在寻找新的平衡。


  Nello Santi相关负责人则认为皮草业将经历一次大洗牌,只有在产品设计、环境保护以及创新精神上不断改革的公司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尊重环境和消费者,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从皮草原料采购到包装和销售都执行高标准,才能保证公司有光明的未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诚信和专业,让消费者在道德上能得到保证。”


  国内企业同样意识到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李庆元表示,行业发展更需要继承传统,继承千百年来手工艺者的匠人精神,避免因快消时代的影响而粗制滥造。


  但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同样充满了信心。银杉负责人表示,可持续新发展需要成本控制,开发创新,品质管控,售后服务,以及更为重要的环保意识。裘皮服装是一个小众的品类,需要我们对这个品类的服饰进一步的开发,相信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