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不输国外,品牌认知度却远远不够 ●产品制造、检测无据可依,冰雪装备技术标准体系缺乏 ●造雪机、压雪车等重装备市场饱和度高,行业布局有待优化
冰雪装备企业亟待破解“成长烦恼”
高低起伏的雪道、七彩流光的旱草、风驰电掣的雪地摩托……12月23日,第三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开幕,在冰雪装备主题展馆内,参展企业带来的众多优质产品,不仅吸引了不少观众现场体验,更是让人们对国产冰雪装备有了全新认知。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目标提出后,我国冰雪装备产业发展迅速,资本大量涌入,行业整体呈现勃勃生机。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产冰雪装备企业当前也面临着许多“成长中的烦恼”,亟待各方合力破解。
消费者对国产品牌认可度低
“我们公司生产的雪板,从原材料到工艺再到质量,与国际品牌一模一样,也给俄罗斯、挪威、美国等国家的一线品牌做代加工。”在推介自家展位的产品时,河南晋安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外贸经理袁晓阳语气中充满“品质自信”,在她身后,“冰雪设备专家与领军者”的企业海报甚是醒目。
相较于该公司为国外贴牌生产的雪板,这些“内销”产品的价格可谓“相当实惠”。其中,常规产品售价1000元左右,比其代加工的国际品牌便宜约3000元;高端产品售价在4000元上下,比国际品牌便宜1万元……
不过,让企业头疼的是“消费者更认国际品牌”。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低可谓业内企业的普遍烦恼。目前,无论国内雪场使用的造雪机、压雪车,还是民众使用的滑雪板、滑雪靴,多为国际品牌唱主角。
一位滑雪场工作人员说:“冰雪项目对于装备和器材有严格的要求,国内这一行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我们不敢贸然选择知名度还不高的国内产品。”
一些为国外品牌做代加工的冰雪装备制造商认为,造成“墙内开花墙外花”局面的原因还有:与乒乓球、篮球等群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相比,国人对于冰雪装备的性能并没有充分了解,而是青睐国外品牌,认为国外装备更精良,而且存在一种互相攀比的消费误区,觉得“周边雪友都是用外国品牌,自己也不能‘掉份儿’”。
国人消费习惯非朝夕可以改变,中国品牌欲与国外品牌“争锋”,必须要有自己的卖点。目前,除价格更亲民外,许多企业也在着力研发、推广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比如,我国95%的雪场都需要人工造雪,国外造雪机多是零下5℃才能造雪,针对我国南方冬季温度,我们研发了零下1℃就能造雪的设备。”袁晓阳对记者说。
位于牡丹江的长城造雪机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造雪机厂。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造雪量大、出雪快、能耗低,已经出口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为增强国内客户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该厂推行了“三年无责任质保”,即使是客户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也在保修范围之内。
“为提高自身产品的知名度,我们已连续两年参加德国冬季体育品展,今年还花费30多万元参加了东博会。”袁晓阳希望,国内购买者能对国内品牌更“友善”一些,同时希望政府对业内企业的参展费用给予更大力度补助,扶持中国企业打出品牌。
吉林省四海为家户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学超对记者说:“冰雪装备产品每年使用周期有限,为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开拓国际市场,延长销售时间,少不了到外埠参展宣传,希望得到政府的补助支持,毕竟现在国内冰雪装备产业还在起步期。”
无规矩何以成方圆
“冰雪装备产品不仅要抗寒、舒适、耐用,更要安全,这个行业需要有一定的门槛,标准很重要,但我国现在还没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佛罗萨国际皮草工业园董事长兼总经理张雁鸣对记者说。
张雁鸣所在的企业位于吉林辽源,有着几十年运动鞋生产经验,大约三四年前,该企业开始给意大利蒙特贝卢纳镇的企业代加工滑雪靴内胆。蒙特贝卢纳镇是世界著名的冰雪运动鞋类产品制造基地,全球约75%的滑雪靴、65%的冰刀鞋产自此镇。
“我们为国外企业贴牌代加工,执行的是北欧标准,但欧洲人的脚型比中国人薄、窄、长,中国人如果穿欧洲标准的滑雪靴,就会感觉压脚面、夹脚。冰雪运动装备涉及人身安全,滑雪靴若不合脚就会很麻烦,何况很多滑雪者都是初学者。”张雁鸣表示,包括生产用胶水的环保性、所采用面料的防寒性、滑雪靴的耐冲击性等指标在内,只有建立中国自己的行业标准,才能让企业有据可依,他说:“技术和标准是双重的,都非常重要,有技术没标准等于是粗制滥造。”
不只是鞋,一家滑雪服厂家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欧洲,滑雪服的质量标准是适应零下10℃低温,日本是零下8℃,但我国北方冬季温度低于零下20℃,国外标准都不适用,应该建立自己的国标。”
“由于缺乏行业国标作为依据,当前在国内市场,客户各有各的要求,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想通过国内检测都没有办法。”袁晓阳说。
业内企业纷纷表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国产冰雪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推动建立健全中国冰雪装备技术标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各自为战,处于散打状态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各路资本已经蜂拥进入冰雪装备制造领域,很多企业的共同感受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来,通过市场竞争“大浪淘沙”无可厚非,但种种恶性竞争却让企业叫苦不迭,“山寨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这些山寨产品完全没有自己的技术,我们有一款产品今年上半年刚获得一个国家级创新应用奖项,下半年市面上就出现了仿品,虽然我们有专利,但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责。”提起这事,展会上一家企业负责人一脸无奈。
除了仿造品扰乱市场秩序外,业内价格战也是愈演愈烈,用袁晓阳的话来说:“今年以来,有2倍于去年的资本进入滑雪板生产领域,大家各自为战处于散打状态,一片混战中,各家主要就是比价格,谁也没有多少利润,反倒是国外品牌赚了个盘满钵满。”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资本布局不合理,加之没有科学决策,此类“雨后春笋”最后很可能落得个“昙花一现”“快速死亡”的结局。
“冰雪产业链很长,完全没必要扎堆竞争。”袁晓阳说,“例如制作雪板的原材料,除了木芯和玻璃纤维,面板、底板,钢边条等基本都是从欧洲进口的。目前中国80%以上生产雪板的工厂,都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如果资本能向上游原材料领域合理布局,岂不是能和下游企业一起双赢?”
据了解,国内高端冰刀的钢材基本都是从德国或瑞士进口,因为冰刀需要使用粉末冶金钢,只有国外很少的几家公司生产。
“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完整长远的规划。目前造雪机、压雪车等重装备市场饱和度较高,而冰雪轻装备产业则多掌握在国外大牌企业手中,部分高精尖原材料国内生产不足甚至生产不了……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及时加强投资方向的引导,避免资源损失,给行业发展埋下隐患。”张雁鸣说。
采访中,很多企业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组建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打价格战,摆脱扎堆在某些产品领域的竞争泥潭,通过合理布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转自: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