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我省实现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84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关键性胜利,但要夺取全面胜利,还要持续聚焦剩余8.7万贫困人口,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挂牌督战精准帮扶
7月1日一大早,马明芳烧好早饭,照顾患佝偻病的大儿子吃过饭后,到鸡舍里喂喂鸡,就拿着扫帚去打扫村道了,有时候忙完这些,她还会到地里干些农活。
马明芳是临泉县艾亭镇桃花店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前两年,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抚养两个儿子,老大残疾,老二还在上学,她守着几亩薄田,一直在贫困线下徘徊。
为了帮助马明芳一家高质量脱贫,村里在详细分析其家庭现状和致贫根源后,制定了“一户一案”脱贫方案。大儿子焦洪亮办了低保和残疾证,基本生活有保障;二儿子焦阳阳毕业了,村里动员他到苏州进厂务工,现在月收入3000多元;马明芳身体状况尚好,村里给她安排了公益性保洁岗位,并补贴了100只鸡鼓励她发展养殖。
“今年老二出去打工了,我在家里还能干,俺家脱贫没问题,接下来好好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马明芳干劲十足。
桃花店村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属于淮河支流洪河洪洼行蓄洪区,这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是阜阳市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挂牌督战村,目前尚有20户59人未脱贫,脱贫攻坚仍然面临压力。
“聚焦未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尤其是去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户,村里实行”一户一案“,强化精准帮扶,逐户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年底前脱贫。”桃花店村党支部书记吕清华告诉记者,针对很多未脱贫户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弱,村里因人施策,发展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种植芝麻、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针对自身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种养基地等带动就业。
目前,我省已经实现“村出列、县摘帽”,但还没有完全实现“人脱贫”,全省剩余贫困人口还有3.8万户、8.7万人。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我省对贫困发生率较高、剩余贫困人口较多、脱贫难度较大的县和村进行挂牌督战,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金寨县果子园乡姚冲村69户贫困户脱贫了68户,只剩徐锦秀家一家,说起致贫原因,一向要强的徐锦绣落下了眼泪。
徐锦秀家原来并不穷。夫妻俩在上海打工,丈夫在建筑公司,她在服装厂做裁缝,收入都不差。2013年,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小有积蓄的夫妻俩从山里搬到了镇上,并盖起了新房。谁知这一年婆婆意外从楼上摔下,摔成了植物人。第二年公公又患上了中风,瘫痪在床。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夫妻俩只好辞去上海的工作回乡。
前两年,老人相继去世,丈夫姜兴杰又不幸患上了脑梗。为了治病家里已经花光了积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曾经殷实的小康之家彻底陷入了困顿。2018年,徐锦秀一家被及时纳入了贫困户,一系列保障措施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送来了“及时雨”。
村里给姜兴杰办了慢性病证和残疾证,医药费开支大大减少。上大学的大女儿申请了助学金,加上社会帮扶,即将顺利完成学业。去年徐锦秀又被安排到扶贫车间上班,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一向勤快的她又养了三头猪,种了几亩花生。
政策好更要人努力。“今年女儿大学就要毕业,家里的条件一天天改善。我们打算再多养两头猪,争取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好。”徐锦秀算了笔账:今年务工收入两三万元,低保金1万多元,加上种植养殖收入1万多元,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没问题,脱贫摘帽妥妥的。
“对于未脱贫户,我们通过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确保他们稳定脱贫。”姚冲村党总支书记告诉记者,村里将徐锦秀家纳入重点监测对象,将其全家纳入低保,并制定了精准扶贫方案,包保干部每周上门走访,及时排忧解难,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针对剩余贫困人口,我省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火力攻坚克难,切实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细,确保取得决定性成效。
全面落实社保兜底,确保应保尽保
7月1日中午,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村,67岁的黄先菊老人拖着残疾的腿,打算给患精神病的儿子烧饭。3层小楼,见证了这个家庭曾经的殷实。
黄先菊的丈夫以前在外打工,她在家养蚕、养猪,靠着勤劳的双手盖起了3层小楼。2017年一场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黄先菊也落下了残疾,与智力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的病,要靠吃药控制,我这腿里有钢板,不能弯腰干活,还要照顾儿子。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我们母子俩真犯愁。”黄先菊说。
目前在我省为数不多的剩余贫困人口中,像黄先菊家这种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家庭还有不少,如何确保这些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精准帮扶的基础上,兜底保障至关重要。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体,我省强化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应保尽保,让贫困群众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
村里将黄先菊母子纳入B类低保,帮他儿子办理了残疾证和慢性病证,鼓励黄先菊养了50多只鸡。算起收入账,黄先菊很欣慰:“现在吃药花不了多少钱,签约医生还定期上门服务。每年两个人低保金7000多元,儿子每年还有2000多元护理补贴,再加上养鸡和奖补也能收入近万元,俺娘俩吃穿不愁了,脱贫没问题!”
转自:安徽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