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西平县二郎镇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只见田块平整、道路通畅,沟渠、井、电等农田配套设施齐全。无垠麦田艳阳高照,田畴如翠麦苗挺拔,千里沃野的诗意美景,令人鼓舞,令人遐思。
“这里种的全是优质强筋小麦,每斤收购价比普通小麦贵一毛多,亩产最高1300多斤。”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二郎镇项目区负责人丁群生向记者介绍,在高标准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水利灌溉达到100%。
“高标准”自然少不了“高科技”。在二郎镇农技服务站,记者看到几名群众围着一台仪器“指指点点”。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这是一台农情信息查询机,轻松点击屏幕,就可以看到未来几天的气象预报,再点几下,该防啥病、喷啥药就全出来了。粮食生产遇到疑难问题,当地技术员解决不了怎么办?二郎镇张尧村有“法宝”——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大田里安装摄像头、探测仪,实景实时传送到网络,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系统,就如同亲临现场,方便及时把脉诊断、对症下药。
“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寄予厚望。河南粮食素有“北看滑县,南看西平”之说,二郎镇更是西平县的农业名片,高标准农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90%以上,着力搞好农田建设,当地干群牢记嘱托、干劲十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走访调研,记者深切感到,二郎镇的做法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很多有益启迪。
一是后期管护要跟上。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年,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高标准就很可能降低。为此,二郎镇专门成立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协会,引导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投入,对全镇范围内的井、桥、路、电、树、沟及时维护。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管护经费,是保障示范区项目质量不下滑、效益稳提升的关键。
二是部门协作要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土地整治等分别由多个主管部门负责,所谓“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个别“菜”上慢、上重,或者上多、上少的问题。当地政府“穿针引线”、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整体推进,才有了二郎镇项目这桌“大餐”的丰盛可口。集中整合、科学规划,探索形成统一的项目申报、土地流转、组织实施、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的综合管理办法,有利于汇聚最大合力,整体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农技推广要加速。县镇两级农技队伍力量相对不足,部分农民依赖传统耕作经验,主动接受服务的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二郎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举办农技人员培训班,致力推广新农技。即便如此,当地仍存在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偏低,对新技术接纳能力不高的问题。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构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任重道远。
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耕地实际面积达1.2227亿亩,其中高标准农田超6000万亩。按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平均新增粮食综合产能167公斤测算,全省现有中低产田还蕴藏着200多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潜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开发,就要永不自满、精益求精。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挖深挖透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富矿”,中央有厚望、群众有期盼,中原大地处处春风拂面。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