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多措并举确保粮食丰收 连续两年保持750亿斤以上水平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4





  2020年,吉林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夏伏旱、3次台风接连袭击等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760.6亿斤,居全国第五位,单产892.4斤/亩,位居全国第四位,连续两年保持750亿斤以上水平。


  2020年夺得粮食丰收,主要措施是:强化组织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同志每年都对粮食生产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分管领导及时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尤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备春耕生产,专题召开全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暨推进备春耕生产视频会议,高位部署推动工作落实,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指导服务。备春耕期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备耕生产各项工作,加强备耕物资、资金准备情况调度,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剂物资余缺,指导各地积极帮助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复工复产,会同省工信、交通、供销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开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农资直购平台,畅通农资购销、运输渠道,保障春耕生产物资充足,确保不误农时。作物生长关键期,及时沟通气象、水利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因地、因时制宜提出技术指导意见,组织指导农技人员加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服务,促进作物正常生长,作物生育进程为近5年最好水平。


  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末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3。实施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着力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增设抗旱浇灌设施,全省抗旱播种能力达2500万亩,基本覆盖松原、白城等西部易旱地区,有效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集成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年来,累计实施生物防治、航化作业等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1亿亩次以上,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面积位居全国首位,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技术在全国率先应用于大田生产。探索更换高效精量喷头10万个,减少作业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农药用量。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2020年在西部易旱地区落实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60万亩。


  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措施落实。2020年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修)订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全力防灾减灾夺丰收、粮食生产重大病虫害防控、草地贪夜蛾防控等预案。针对性地对风雹、洪涝、台风等灾害提出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及时派出专家指导组深入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2018年至2020年,针对连续严重春旱影响,累计实施抗旱播种、浇灌等近6000万亩次,最大限度降低干旱影响。合力提升病虫害监测防控能力,累计建设49个现代化病虫害监测预报区域站,1个物联网智能病虫监测站。特别是2020年积极应对草地贪夜蛾入侵,在与辽宁、内蒙古交接的13个县(市、区)布设高空杀虫灯123台,高空测报灯54台、虫情测报灯51台,性信息素诱控设备6.5万余套,实现行政村覆盖。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日作业能力可达到450万亩,飞防日作业能力达到20万亩。针对2020年3次台风影响,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抗灾指导服务体系,派出农业干部和技术专家1.6万人次,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垫扶倒伏作物,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转自:吉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吉林率先实行高效植保机械作业补助

    为大力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补齐高效植保机械化短板,近日,吉林省农委、财政厅联合印发了《高效植保机械化实用技术推广作业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
    2017-08-31
  • 吉林榆树:黑土地上的备耕“三变”

    再过不到一个月,曾多次摘得全国产粮“冠军县”的吉林省榆树市就要迎来最繁忙的春耕季节。记者近日在榆树的部分农村地区走访时发现,高效灌溉模式、高标准农田和订单化种植,让不少农民和“新农人”告别了以往备耕时节的焦虑。
    2019-04-11
  • 跑赢“最后一公里”--看吉林省农业科技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落地,离不开基层农技站、高校以及新型经营主的深度参与和推动,只有调动多方力量,才能真正让农技“长腿”,在田间落地生根。
    2019-04-12
  • 2019年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力争达到70万亩以上

    2019年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力争达到70万亩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省政府已将该技术列为农业五大主推技术,并纳入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
    2019-06-1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