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8日启动的“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有力促进了文旅产业恢复重振,充分发挥了以旅游为引爆点带动消费回补、畅通经济循环的综合效应。10月24日,中旅、中青旅、美团、康辉主要负责人来鄂考察,这些业界大佬纷纷表示,“惠游湖北”活动,为文旅业重振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在鄂旅游企业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未来,这些重量级文旅企业将继续加大在鄂投资布局,加强旅游品牌培育推广,共同把湖北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10月23日的东湖之畔,迎来一批国内重量级文旅企业主要负责人: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万敏、中青旅控股董事长康国明、美团副总裁郭庆、中国康辉旅游集团总裁王应荣。他们倾心荆楚灵秀风光,赞叹湖北旅游市场热度与活力,纷纷拿出实招,为湖北文旅行业振兴出力。
两个多月接待量超过去年全年
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万敏,40天内两次到访武汉。“‘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助力我们的旅行社加快复苏,湖北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万敏说道。
“惠游湖北”活动开展两个多月,中国旅游集团旗下湖北中旅、武汉国旅、宜昌国旅3家旅行社国内游接待量均超过去年全年,“这个活动非常好,市场效果显著,给我们带来极大信心!”万敏感叹道,国内游是重要市场,企业也将把更多资源配置到国内游部分,通过旅游拉动消费。截至10月22日,中国旅游集团湖北组团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
站在秀美的东湖边,万敏认为,湖北旅游大有可为。“这里不仅有灵秀的山水风光,还有厚重的荆楚文化。省委省政府给企业创造了优质的营商环境,湖北具备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的先决条件。”
据悉,中国旅游集团拟以三亚海棠湾为蓝本,投资开发武汉免税旅游综合体项目,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开发武汉文旅度假项目,计划将其打造成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居住度假一体的创意生活小镇。
万人“打卡”大武汉,带来超高人气
“在39家省级和重点城市子公司中,湖北康辉复工情况是最好的。今年8月,实现了单月盈利。”提到湖北康辉的发展情况,中国康辉旅游集团总裁王应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表示,湖北康辉迅速满血复活,得益于“惠游湖北”活动对旅游市场的拉动作用。从活动推出到现在,湖北康辉接待的游客超过了10万人次,本周末,康辉集团还组织了万人“打卡”大武汉活动。
康辉集团已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负责武当山的整体营销。今年加大对武当山太极湖景区和武当剧场的投入,项目取得很好的进展。王应荣称,武当山区位优势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内涵是亮点,康辉集团将围绕自驾游、康养等方面开发项目,打造武当文旅品牌。
“湖北月”活动带动深度合作
一直以来,中青旅控股与湖北保持着诸多合作,旗下中青博联体育公司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综合运营服务商。
中青旅控股董事长康国明此次为湖北带来万名游客。10月24日,中青旅湖北公司将在汉阳举办“重阳丹桂香 江城万人游暨中青旅‘湖北月’系列活动”,组织江西、河南、安徽等省的广场舞代表队及游客代表1万余人共同参与。康国明表示,湖北文旅行业疫后重振效果显著,尤其是“惠游湖北”活动不仅聚拢了人气,更拉动了消费。此次举办“中青旅‘湖北月’系列活动”不是一个短期产品,未来希望与湖北深度合作,让更多游客畅游荆楚。
康国明说,我们将积极在湖北开展研学合作,组织推出“荆楚文化”“南水北调”“饮水思源”等主题研学线路,推动湖北体验式文旅项目发展。“湖北丹江口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为北方送去了甘甜可口的优质水源,作为受益地民众,理应多到湖北看看。”中青旅控股还将积极支持湖北景区升级改造,与相关城市合作打造城市亮点片区,助力湖北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自驾旅居等大健康旅游产品,共同探索“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新业态。
大数据营销让游客待得更久
美团数据显示,湖北部分市州的用户访问量超越去年同期,这表明湖北在生活服务消费方面正持续、快速复苏。
“湖北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一直是美团十分重视的市场之一。”美团副总裁郭庆表示,美团希望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与大数据能力,在智慧旅游建设、本地消费深度挖掘和吸引异地游客来鄂等方面,为湖北文旅发展助力。
据悉,美团活跃用户达4.6亿。根据省文旅厅和美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美团将发挥流量、用户优势,和省文旅厅共同推进我省旅游形象宣传,开辟湖北城市宣传专区。“大数据营销让游客在湖北待得更久。”郭庆解释,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精准推送,游客将能够更加深度地感受湖北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从而吸引更多本地、异地游客在湖北旅游、消费,助力湖北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生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理略 张歆 通讯员 鄂文旅
转自:湖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