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1年底,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满足消费需求。”北京市商务局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明确了这样的工作目标。打造“夜京城”地标、升级“夜京城”商圈和培育“夜京城”生活圈,一个京味十足的皇城“夜间经济”轮廓浮出水面。
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吐鲁番等多地纷纷推出夜间游项目,打造“不夜城”,拓展有效停留和消费时间,在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开辟了景区掘金新平台。各地夜市、夜间旅游演艺活动、夜游景区项目等逐渐多了起来,将全域旅游的“全时段旅游”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夜间经济”已成为拉动不少城市消费的重要引擎。
多地打造“不夜城”
今年年初,北京就瞄准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推出了多项举措,包括支持建设24小时便利店,鼓励有条件的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以及深入推进“深夜食堂”建设,并给出相应的补贴。
不仅仅是北京,今年以来,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旅游城市都在集中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方案。其中,素有“不夜城”之称的上海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并以此作为全力打造“上海购物”品牌,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天津也在积极打造“夜津城”,并发布专门意见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以运河新天地、五大道夜市、西青社会山国民夜市为重点街区,发掘戏曲、快板、相声等特色文化,着力形成一批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品牌项目。
重庆南滨路管委会副主任王岗表示,在开发之初,即使他们免费提供土地进行招商引资,问询者也寥寥无几。而如今,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南滨路从最初的“4小时经济活动区”,逐渐发展到8小时、12小时,一直到今天的“24小时经济活动区”,推动市民和游客从“夜间游玩”向“夜间消费”转变,形成了涵盖景区景点、城市公园、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文化体验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形态。
作为休闲娱乐之都的成都,一直以夜生活丰富而闻名。在本轮“夜间经济”的打造过程中,成都再次打出“组合拳”,先是在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加强“夜间经济”的环境营造,加快培育锦江夜消费商圈,引入现代新兴消费业态,打造成都夜消费地标;之后又发布了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对中心城区以及“东进”区域的景观照明进行了分区规划,旨在展示成都特色夜景。
“白天感受吐鲁番的酷热,晚上享受坎儿井的清凉。”新疆吐鲁番今年4月推出的夜游坎儿井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此外,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景区、喀纳斯景区等都在筹划、建设夜游项目。世界魔鬼城景区正投入约1000万元,在雅丹地貌核心景区13公里游览路线及沿途20余处象形景观进行夜间灯光亮化,集中展示瑰丽雅丹的神奇魅力,还将投资1500万元在景区恐龙谷内打造沉浸式互动灯光体现秀项目。近年来在新疆各地兴起的夜游项目,让游客能够更真切地感受新疆风情,为全域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由各区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夜间区长”;鼓励公开招聘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协助“夜间区长”工作……为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多个城市出台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日益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在提升夜间消费体验满意度的同时,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切忌低水平粗放发展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威尔等三位经济学家最近依靠卫星记录下的中国夜间灯光亮度与铁路货运、耗电量等指标一起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数据显示,在目前GDP排名靠前的国内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苏州和杭州等城市正好是“夜间经济”活跃与繁荣的地区。商务部一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行为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晚上18-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夜间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不少城市消费的重要引擎。
“夜间经济”不仅有效延长了旅游时间,而且还增加了旅游产品供给,让城市的夜晚更精彩、旅游体验更丰富。但是,总体来看,“夜间经济”还处于蓝海拓展阶段。在中西部地区,除了成都、重庆等少数城市外,其他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还不太活跃。另外,不少城市虽出现了“夜间经济”业态,但尚未形成自身特色,地区之间的低端重复与业态趋同现象非常明显,部分城市的“夜间经济”载体仍不太丰富。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指出,“夜间经济”的发展切忌出现散兵游勇与粗制滥造的情况,必须首先瞄准打造高起点与高质量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两大物理载体。“夜间经济”须防止千人一面与同质化,必须以文化元素为导向赋予城市“夜间经济”以灵魂与内核。从伦敦酒吧文化到里昂宗教文化,再到北京皇城文化、广州茶文化、杭州评弹文化以及成都草堂文化,国内外“夜间经济”繁荣的城市无不是受益于特色文化的丰厚支撑。因此,“夜间经济”不等于兜售小吃和纪念品,也不应停留在城市夜景灯光的亮度与彩度营造上,同时更不是将白天的街头游商小贩转移到夜晚,而是要与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为此,各个城市要深度挖掘与凝聚自身的历史文化基因,通过有针对性地导入国际化元素,并植入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增强本土文化的渲染与表达能力,创建出极具城市个性的商业品牌与“夜间经济”标签。(刘波)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