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助力粤港澳旅游一体化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26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及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横琴休闲旅游产业将推动粤港澳旅游产业一体化,并辐射至珠三角西岸城市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并发布通知要求广东省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的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横琴成为继海南和福建平潭之后,国内获批的第三个国际性旅游岛。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筑休闲湾区、美丽湾区、人文湾区和健康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定位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相呼应,有利于两地紧密协同发展,深化粤港澳三地休闲旅游产业联动,促进要素资源便捷有序流动,共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动大湾区旅游休闲产业提质升级。


  区域合作是横琴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使命。早在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定位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及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横琴休闲旅游产业将推动粤港澳旅游产业一体化,并辐射至珠三角西岸城市群。


  近年来,横琴在会展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面与澳门互联、互动、互通。目前,澳门施美兰、佳景、南光等旅游企业逐步在横琴布局,横琴辖区内共有港澳涉旅企业17家,计划投资总额超400亿元。横琴岛可以形成可见的“澳门+”效应,带动更多游客前往澳门消费。随着横琴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与提升,将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横琴旅游岛度假、消费,带动会展、教育、养老等行业的发展。横琴作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将深入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横琴建设国际休闲旅游产业基础良好,具有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横琴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低碳城(镇)和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区。横琴与澳门隔河相望,桥隧相连,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横琴与澳门最近处不到200米、距离香港只有34海里。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直接延伸至横琴,让横琴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路桥相连的自贸试验区片区。目前,横琴初步形成了以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为载体,推动优质旅游资源聚集的旅游发展模式。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已经连续创造5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获全球主题公园杰出成就奖,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中国国际马戏节、世界女子网球(WTA)超级精英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横琴WDC标准舞/拉丁舞邀请赛等一系列国际性赛事相继落户横琴。


  展望未来,横琴休闲旅游产业势头良好,前景广阔。2019年,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洋博物馆长隆海洋科学馆、亚洲首座电影主题室内互动体验场馆狮门娱乐天地、香港丽新创新方、励俊庞都广场等重大旅游项目将投入使用。后续开放的项目还有超大梦幻动物王国和长隆横琴马戏城第二马戏馆、时代华纳梦工场主题公园、十字门游艇码头、珠海富盈商务度假中心、HelloKittyLand、乐园式国际休闲露营地横琴乐园等。


  新起点,新征程。早在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横琴“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产业和建设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让加快构建以休闲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横琴站在了新起点上,横琴要积极落实全域旅游理念,成为珠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引领示范区,积极发展多元休闲旅游产品、强化与澳门的协同;坚持面向未来、品质优先;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开放和创新,实现智慧支撑。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深入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岛,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构建开放合作新体制,探索国际休闲旅游岛开发新模式。


  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后的国家又一重大决策。相对于3.54万平方千米的海南岛,横琴面积小,区位好,容易出成效。期待在《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的指引下,快马加鞭,只争朝夕,建设一个世界著名、国际一流的美丽、活力、魅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陈南江)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