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八推进八统筹”促进湖北全域旅游发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07





  全域旅游,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管理者眼里,它是一个抓手;在投资者眼里,它是一种机遇;在旅游者眼里,它是一种福利。对于管理者而言,全域旅游是把一定的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纽带,着力全域统一规划布局,着力全域完善公共服务,着力全域产业有机融合,着力全域综合统筹管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全域旅游战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各地迸发出实施全域旅游的巨大活力。近年来,湖北省以“全域统筹规划、全域整合资源、全域系统营销、全域共建共享”为重点,着力“八推进八统筹”,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推进规划统筹布局


  全域旅游要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统筹规划全域旅游的点、线、面,统筹布局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湖北省政府印发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带两极三廊道四板块”的全域化布局。恩施州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创建开始,就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规划公司做了《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州委、州政府对这个规划高度重视,州委书记亲自参加专家评审会,听取意见,提出要求,把握方向。各创建单位通过全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


  湖北省在全域旅游中推进“多规合一”,实现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发展、国土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多种规划高度融合,防止规划之间互不“搭界”,甚至相互“打架”。在全域旅游规划指导下,坚持“全省一盘棋,市县有差异”的理念,不搞各自为战,不搞重复建设,不搞同质竞争,而是互为补充、互为配套、互为彰显、全域布局。最近,湖北省正在着手编制《湖北长江旅游带发展规划》,以进一步统筹长江沿线各种资源、要素的布局,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二、推进资源统筹利用


  湖北注重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一是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全域旅游创造了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旅游方式,这种方式使旅游资源范畴大为拓展,在全域旅游时代,不仅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是旅游资源,城市街区、乡村田园、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等有特色、有差异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旅游吸引力,都成为旅游资源。现在修一个大坝,除了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之外,要考虑旅游功能。建房子,过去只讲究居住、安全,现在还要讲究美观、和谐,适合发展旅游。农业田园、工业车间等,具备条件的也考虑适合旅游体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资源旅游化利用。二是树立统筹的资源观。长期以来,旅游资源处于分散、分割状态,既分散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又分割在不同的行政部门。不同的资源、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措施,无论是在保护上还是在利用上,都人为地割裂了资源系统的完整性。湖北省十堰市为了统筹管理利用好武当山旅游资源,专门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宜昌市成立三峡旅游新区,对“两坝一峡”的旅游资源统筹管理和利用。远安县对全县城乡各类资源统筹管理抓得比较好,专门设立全域办,全县所有动土动工的地方,都要经全域办论证把关,防止资源利用上各自为战。在很多地方消灭土砖房的时候,远安却把它当作未来稀缺的旅游资源而加以保护和利用。庞家湾旧屋改造,实行统一收购、统一改造、统一运营,资源利用效果很好。湖北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来破除资源的“樊篱”,最大限度地统筹好、保护好、利用好各类资源。


  三、推进设施统筹配套


  旅游基础设施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物质条件。旅游基础设施好,才能旅游服务好,才能让游客舒适满意。以旅游的理念来规划,以旅游的标准来建设,以游客的眼光来评判,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是湖北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湖北重视全域旅游的“八大件”:一是旅游交通。树立抓旅游首先抓交通,全域旅游必须全域畅通的理念。构建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快旅慢游、舒适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黄陂区的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云雾山、木兰草原4大景区,分布在地域空间的4个角,他们以高标准建设110公里旅游环线公路,把4大景区串联起来,为后来整体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为游客提供了舒适方便的交通条件,由此也带动了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一条新兴旅游产业带。二是旅游服务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解决游客大、小交通的转换问题,实现无缝对接、换乘便捷。除此而外,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街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设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问询、休憩等服务。三是旅游交通指引标识。全域增设旅游交通指引标识,方便游客直达目的地。四是旅游驿站。近年来,湖北兴起了“旅游公路+旅游驿站”“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旅游驿站”的模式,使主客共享,内外一致,深受游客欢迎。五是旅游停车场。与景区的最大承载量、本地旺季的客流量、车流量相适应建设旅游停车场,优先建设生态停车场、多功能停车场。全省连续3年转移支付支持旅游停车场建设。六是旅游厕所。湖北在完成“旅游厕所革命”3年任务后,今年又启动了“厕所革命”新3年计划,再新改扩建旅游厕所2800座以上,重点抓好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点、旅游购物餐饮街区、重点旅游乡村等地厕所的建设和管理。七是自驾游营地。全省建成的自驾游营地有50多个,在建的还有100多处,以适应自驾游发展的需求。八是智慧旅游。湖北连续3年拿出专项资金实施“三个五”的智慧旅游示范工程,提升市、县、景区的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智能化水平。


  四、推进产业统筹融合


  旅游业是“多面胶”,融合性强、带动面大。湖北大力实施“旅游+”“+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健康养生等有机融合,以融合裂变新业态、新产品。注重发挥旅游业的酵母功能、调料作用和嫁接效应,以相关产业为树基,嫁接上旅游这棵树枝,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结新果。


  武汉旅游投资公司近年来投资3亿元,复建民国时期的“江华号”游轮,请国内高水平团队策划,打造了长江首个漂移式实景剧场——“知音号”游船,受到游客追捧,成为文旅融合的标杆。大冶市龙凤山庄园是以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景区,去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亿元,其中60%来自旅游消费收入、30%来自农副产品加工售卖收入、10%来自种植业收入,带动周边种植万余亩,吸收周边20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农旅融合的榜样。宣恩县伍家台茶场,万亩茶园变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卖茶收入2000万元,旅游观光收入达到2500万元,成为茶旅融合的旗帜。黄石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现在他们追求的是“最美工业旅游城市”。2017年全国工业旅游大会在黄石召开,会议代表们参观了汉冶萍遗址、矿山公园,体验了新开通的旅游火车。黄石劲酒在全国率先叫响了“跟着劲酒去旅行”的工业旅游口号。黄石成为工旅融合的代表。湖北一大批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正在涌现。


  五、推进品牌统筹创建


  全域旅游应当是优质旅游,全域旅游发展应当是高质量发展。优质要体现在旅游吸引物上,要体现在旅游品牌上。为此,湖北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统领,以旅游标准化为导向,深入推进以旅游强县、名镇、名村等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品牌创建;深入推进以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A级旅行社等为重点的旅游要素体系品牌创建;深入推进以旅游度假区、休闲区、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品牌创建,促全域提升品质。


  湖北把创建优质旅游景区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和支撑,坚持“挂牌”“摘牌”两手抓,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景区整体提质升级。近年来湖北省开启了“总量控制、规范评定、定期复核、动态管理”的新机制,对4A创建“两评制”,每年新晋4A景区10家左右,均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优质景区。旅游景区创建不能一劳永逸,“挂牌”之后是“保牌”,湖北省对所有A级景区实行“定期复核”,还经常组织景区整治行动,发布景区“红黑榜”,对问题景区实行警告、摘牌。近年来,全省仅4A景区就“摘牌”了6家,震动很大,反响很好。现在,景区品牌创建过硬了,难度大了,品牌叫得更响了,各地也更加重视了。今年,湖北省17市州有9个市州把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前所未有的。襄阳市还建立了市委常委、副市长挂点联系4A、5A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工作制度。除此之外,湖北省还统筹抓好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和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风景道等各类旅游品牌的创建工作,众多旅游品牌形成全域版图众多闪亮的旅游坐标。


  六、推进市场统筹营销


  全域旅游要有整体、系统的大营销。湖北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媒体、公众等多方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推动省内主要媒体及航空、铁路、交通、市政、通信等部门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加强湖北旅游形象宣传。持续举办武汉国际旅游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炎帝故里寻根节、荆州荆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此起彼伏的特色节庆活动促进全域旅游营销。拿出专门资金对旅游营销投入大的地方和企业给予奖补,调动多方积极参与市场统筹营销。立足湖北在长江旅游带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做深做实长江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的工作,举办长江旅游博览会,加强长江沿线省市的联动,扩大整体影响。宜昌市成立旅游营销联盟,每个县市区拿出一定的资金,由联盟统筹组织营销活动和做旅游广告,整体效果比较好。


  七、推进民众统筹共享


  全域旅游既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民众共建共享。湖北致力于让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外来游客和当地百姓。一是实施旅游乐民工程,充分体现出旅游作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的属性,努力做到产品丰富、设施完善、秩序良好、服务温馨、游客满意。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整体创新旅游监管治理体制机制,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等应运而生,旅游部门还联合工商部门在景区设立游客维权服务站,方便游客就近投诉和快速处理,部门联手、力量整合大大提升了旅游综合治理能力。全省范围大力选树旅游服务“十佳百优”,彰显红色榜样力量。湖北拿出专项经费委托第三方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每年公布调查结果,引起各市州重视。近年来,全省没有发生重大旅游投诉事件,游客满意度逐年上升,去年达到了79%。游客快乐游湖北成为常态。二是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充分发挥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精准扶贫、帮助群众致富的独特功能,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旅游过上富裕生活。近年来,湖北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创业就业100多万人,近80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2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旅游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广大农民通过农家乐、土地流转、旧居入股、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等方式融入旅游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田园变乐园。涌现出“景区带村”的夷陵三峡大瀑布、“能人带户”的英山神峰山庄、“公司+农户”的保康尧治河、“合作社+农户”的恩施枫香坡等旅游扶贫模式。随着“城乡牵手游”“百企帮百村”等活动的深入开展,湖北全域旅游全域富民的效应愈加明显。


  八、推进发展统筹合力


  推进全域旅游,不仅是空间的全域、设施的全面,还需要力量的全部。湖北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跳集体舞、做团体操,构建起党政发力、部门合力、社会协力的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氛围。党政发力增加党政领导注意力供给,增加政策供给,增加体制机制供给,主导全域旅游发展。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接着又召开了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省长王晓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政府还建立厅局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分管省长定期听取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省政府将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市给予资金奖补和项目倾斜。全省16个国家级、1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全部建立起党政统筹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出台全域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武汉市虽然不是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规格之高、全域旅游文件政策之硬、主要领导推进力度之大,营造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大气场。部门合力形成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融合、协调配合的工作局面。与发改、财政等部门协调,增加旅游项目和发展的投入;与交通部门衔接,打造升级版旅游交通网络;与住建、国土等部门联手,推动“厕所革命”;与法院、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构建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各方协力凝聚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湖北注重放大全域旅游效应,组织谋划110个全域旅游重大项目,吸引社会眼球,开展招商引资,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进入旅游领域,推动旅游发展。(作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李开寿)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湖北优势资源打造首个水上飞机通航旅游示范省

    开着水上飞机休闲游甚至上下班,在不远的将来或成为现实。4日,中国水上飞机航空旅游高峰会议暨宏泰湖北通航旅游小镇投资集中签约仪式在汉南举行。会上明确,将以武汉为中心,围绕湖北省“两圈两带”布局水上机场和通航旅游小...
    2017-11-06
  • 湖北武汉将重点发展“五色旅游”

    2017年12月10日,武汉市召开全域旅游大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精品景区发展计划,武汉要重点发展“五色旅游”:蓝色水上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红色革命教育旅游、古色历史人文旅游、夜色休闲旅游。
    2018-01-03
  • 湖北省将新增8家4A级景区

      8月26日获悉,经湖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我省拟新批准8家国家4A旅游景区,公示期至8月31日结束,如无意外,这8家景区将正式“升级”。
    2018-08-27
  • 湖北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湖北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日前,湖北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强化旅游产业战略地位,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把湖北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2018-10-14

热点视频

性能提升、服务扩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性能提升、服务扩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