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再迎利好 80家房企融资总量环比回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7-14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行业开发贷、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展期。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房企融资环境和推进保交楼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延长支持房企存量融资展期


  针对此次政策出台的背景,两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配合做好受困房企风险处置、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等方面,明确了16条支持政策,其中两条政策规定了适用期限。


  该《通知》发布实施后,对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推动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综合考虑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为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地产企业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延长有关政策适用期限。


  具体而言,此次政策延期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基于商业性原则自主协商,积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报送征信系统的贷款分类与之保持一致。


  二是对于商业银行按照《通知》要求,2024年12月31日前向专项借款支持项目发放的配套融资,在贷款期限内不下调风险分类;对债务新老划断后的承贷主体按照合格借款主体管理。对于新发放的配套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已尽职的,可予免责。


  除上述两条政策外,其他不涉及适用期限的政策长期有效。两部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应按照文件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推动行业风险市场化出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利好房企融资改善和推进保交楼


  针对此次政策调整对房地产行业影响,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指出,监管部门根据市场形势及状况,灵活调整政策使用期限,以更好支持保交楼和稳定房地产市场。从调整内容来看,针对支持房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展期方面,之前“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中明确“未来半年内到期的”,此次调整后为“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这意味着,对于房企开发贷、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支持再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


  其次,针对延长专项借款支持项目相关人员尽职免责期限方面,之前“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中明确“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半年内”,此次调整后为“2024年12月31日前向专项借款支持项目发放的配套融资”,同样相当于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


  刘水称,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约4041.7亿元,同比下降16.2%。其中,信用债同比下降7.0%,海外债下降34.6%,信托下降69.6%,ABS下降4.5%。此次政策加大力度支持房企融资,可见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及保交楼。


  回顾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先扬后抑,一季度在积压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下,市场活跃度提升;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再次转弱。刘水分析指出,当前居民置业信心及预期均偏弱,行业整体仍在低位运行。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的有关政策期限,并继续强调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预计相关举措将对稳定市场预期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房企融资改善和推进保交楼。


  多家房企定增计划获突破


  受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不断加码影响,近期,A股多家房企定增计划有了突破性进展。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厦门国贸的37亿定增计划于7月3日获得了上交所受理;招商蛇口增发收购南油集团在6月17日获证监会注册生效,并且在28日完成过户;保利发展、大名城、福星股份、中交地产等四家房企的定增计划于6月27日获得了证监会的同意注册。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整体来看,6月份交易所及证监会对于房企的增发计划审批明显加速,有利于提振当前市场信心。融资情况显示,6月份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460.82亿元,环比增加45.8%。


  二级市场上,6月份两市的地产相关股整体表现不错。其中H股整月上涨的地产股超过了50%。A股方面,整月上涨的地产股占比为60%,房企当中荣盛发展涨幅较大。(记者 高伟)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