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在文化的根上长出新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16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文件,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消息一出,“丑陋建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不少人看过各地一些“丑陋建筑”的照片后直呼“无法直视”“辣眼睛”。


  吐槽过后,亦有疑虑和追问。其实,审美是非常主观和因人而异的,有的被评选出的“丑陋建筑”也颇具争议,很多人认为“挺好的、并不丑”,有的“丑陋建筑”在当选“最丑”前甚至曾获得过“年度最佳”,被评价为“最具创意性和革命性的建筑”。而且,建筑时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不同的评价:埃菲尔铁塔施工期间被一些建筑师和知名人士质疑,认为它“毫无疑问让巴黎蒙羞”;大卢浮宫项目卢浮宫改造计划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设计方案刚发布时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被认为“绝对不能接受”,对神圣的卢浮宫来说,是“残酷的暴行”“巨大的错误”。但随着时间的冲刷,埃菲尔铁塔和玻璃金字塔都成为巴黎的著名地标。可见,建筑这门艺术需要时间,有一种难以提前预知的独特神秘性。


  但为何,即便是在关于美和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答案的背景下,即便是在建筑的独特神秘性需要被慢慢证明的背景下,还是有些建筑无论让业内人士来看还是让普通民众评价,都是“当之无愧”的“最丑”?有建筑学者给出的标准或能回答这一问题:对权利和资本过度膨胀的价值观体现,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滥用符号、低劣崇洋山寨、形象媚俗、盲目仿古、体态怪异恶俗……由此可知,虽然审美不分高下,但人们对审美的底线却能达成共识,挑战审美底线的建筑,都是舍弃了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建筑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名片,它不是一道上桌了顾客说味道不对还可以退掉的菜品,也不是一件亮相了观众说效果不好就可以撤掉的展品,一旦它拔地而起,就将与一座城市长久地共存,与当地的人们和周边的环境长久地共处。一些地标性建筑物,是一道风景还是一道疤痕,将对城市形象产生极深的影响。因此,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一定要慎之又慎。


  此次叫停“丑陋建筑”,人们追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建筑只为“博眼球”?纵观中国建筑历史,五千年华夏文明筑起无数瑰宝,故宫博物院、滕王阁、应县木塔等建筑至今为人称道。但近二三十年,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建设项目相继出现,一些贪大媚洋、崇权炫富、猎奇求怪、粗制滥造的建筑相继出现,引发了设计失衡、文化失序等问题。


  由此,人们追问,城市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一个明确的答案是:我们需要的一定不是媚俗崇洋、照搬照抄等挑战审美底线的“丑陋建筑”。建筑,是为了让人诗意地栖居,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发挥物理空间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实现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即便是当时备受争议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它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也是清晰的——“对于法国人来说,卢浮宫不仅仅是拥有绝品收藏的博物馆,更是他们历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深植于法国文化的,塔身的玻璃映射出卢浮宫和天空,以及巴黎美丽多变的光线嬉戏。”在实用性方面,通过改造,卢浮宫此前曲折的参观路线和昏暗的展厅状况得到改善。同样是贝聿铭的作品,坐落在中国的苏州博物馆也很好地考虑了周围建筑风格与实用性,成功地扮演了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角色。


  以此作为一个观察的窗口不难发现,建筑应当与历史文化和艺术结合,应当与当地环境呼应,应当承载一定功能。用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话概括,“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建筑应自然而然地生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


  我们期待,经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批,通过所有者、设计方、建设方对审美的尊重和努力,不再有“丑陋建筑”的败笔,而是有更多在中国历史文脉的根上长出艺术新芽的建筑,让城市焕发更多魅力。(作者:陈晨)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